放大圖片
■容傑(左)1984年才在香港與父親團聚。本報廣西傳真
登頂松山,又長途跋涉來到香港、台灣。熊壽明每完成一個夢想,容傑的心中總是平添一份自豪。「在全國,敢帶如此高齡的老人圓夢,可能只有我。而敢去圓夢的老兵,也可能只有98歲的熊老。」
在容傑看來,他與熊壽明的緣分,看似巧合,卻也是宿命的必然-父親是黃埔軍校學員的關係,容傑身上有一股難以言喻的軍人情結。
父子重逢怨念掃空
容傑還不懂事的時候,父親就跟着國民黨退守台灣,令他在成長階段活在父親的陰影下:讀不上書、評不上先進、拿不到生活補助......容傑說,他們這一代,小時候對父輩沒有怨言是不可能的。
1980年,容傑開始通過各種渠道尋找父親下落。1984年,37歲的容傑在香港見到久別35年的父親。整整三個月,他們談戰爭、聊親情。「父親說他60年曾偷跑回大陸見母親,要求帶走我,但母親不許,他是很想我的。」
回憶起見父親最後一面的場景,已過耳順之年的容傑眼泛淚光:「1990年,我趕到香港見父親最後一面。我對他說的最後一句話是,『雖然你只養育了我9個月,但是我理解你,我不怪你,這不是你造成的,這是歷史造成的』。」容傑遺憾的是,母親直至臨終也未能完成心願-見到父親回大陸,一家團聚。
創作油畫紀念英烈
1975年容傑回城後,走遍桂南、桂中南和沿海一帶的戰區,沿途訪問農民,搜集崑崙關戰役素材,終於在1994年,創作跨越了30年的油畫作品《碧血崑崙》,經廣西美術家協會展出,容傑並成為廣西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一員,與其他5人成立廣西援助抗戰老兵組織。此後,他逐步與在世的抗戰老兵取得聯繫,登記並完善他們的資料整整20年。「目前我手頭還有廣西300多名抗戰老兵的資料,我定期和他們保持聯繫,盡最大能力完成他們的夢想也成了我的夢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