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熊壽明在祭拜戰友。 唐琳 攝
2014年8月27日,在帶領老兵前往崑崙關祭拜先烈之後,容傑又奔走在前往廣西武鳴的路上。在他的計劃裡,他要把武鳴的烈士墓建設好,安置好抗戰英烈的50盒屍骨。「對於很多老兵甚至他們的後人來說,得到政府承認,是他們殷切的期待,我希望做點事,來安慰這群即將離開我們的老人家」,容傑不斷的翻找電話,希望能得到當地政府部門的幫助。
1940年,與日軍交戰後,武鳴縣附近山頭陣亡將士屍體暴露在山野當中。在當時國民政府的組織下,十餘名群眾上山分撿屍骨。作為唯一尚在人世的「拾骨人」,抗戰老兵梁展的夫人已有94歲高齡,她清楚地記得,當時一共拾回300多具屍骨,密封放在鎮上戲台,做了3天法事後埋在一片空地上。「經過文化大革命,以及土地承包,那些屍骨埋葬位置已無人知曉。」直到2007年,容傑知道這件事後召集當地農民,通過測量打聽尋找將近一月後終於找到並完整遷移。
7年間,容傑不斷為建墓奔走。「日本能將戰犯放在靖國神社,為什麼我們就不能給民族英雄一個永恆的碑?」容傑現在根據自己搜集的資料在寫《桂南會戰》,已經籌備10年,希望早日出版,這是他最後一個未完成的心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