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風
一天碰到一位親戚,半年沒見,覺得她蒼老了很多。一問,原來是家事纏身。
這親戚早年一直沒有孩子。為享受天倫之樂,夫妻倆在接近40歲時,從外地抱養了一個女嬰。健康、漂亮的孩子,給這個沉寂的家庭帶來了很多快樂,也讓夫妻二人及老人傾注了全部心血。全家忙累得夠嗆,痛並快樂着。
孩子在物質上應有盡有,順利成長。大學畢業後,父母又用人脈資源為姑娘找了份體面的工作。不久女兒有了男友,老兩口又給女兒一套單位分的福利房當做婚房。親戚覺得,這輩子完成一樁事業,終於能喘口氣了。
可姑娘上班有了收入後,卻是貪圖享受,花錢大手大腳。自己每月賺的幾千元工資不夠花,三天兩頭還得向老兩口要錢。旅遊,開車的費用,都得要父母從退休金裡出。前不久養女又提出,讓父母為自己再買套房當嫁妝。老兩口沒那麼多錢,姑娘便說,讓父母先拿出積蓄交首付,再把父母現住的一套三居室大房租出去,另租個兩居室小房子,用租房款的差額還房貸。老兩口不太願意,姑娘就又哭又鬧,讓老兩口寒了心。親戚歎着氣說:「一生的心血,誰知換來的是個『白眼狼』。」
我只得安慰朋友說,年輕人不懂事,別太介意了。此外,我向他們建議:為保證晚年生活的質量,一要保住自己的房產;二要保住自己的存摺。老人經濟上獨立,就能保住晚年生活,不受兒女的氣。
我這麼說,是有根據的。有個女友就是因愛子心切,後半生受盡了委屈。老伴去世之後,她為讓女兒給自己養老,把老兩口的房產過戶在女兒名下,與女兒、女婿同住,為女兒看孩子,結果受盡了女兒和女婿的氣,女婿有時還動手打她。朋友聚會時,她口袋裡沒有錢,經常以淚洗面。
雖然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如今年輕人的薄情,卻真不是一家的事兒。30年的獨生子女時代,孩子嬌生慣養,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認為父母為自己付出一切是理所當然。成人後對父母並無感恩之心,更不用說回報了。
環顧四周,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一位男士,早年從企業下崗,當了自由攝影家,圖片經常獲獎。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後,他舉全部財力,送女兒去英國讀書。說起女兒,他總是挺自豪。可女兒修完學業後,竟從此再不回國回家。男士傷心地說,就當是沒有養這個女兒吧!
還有一位鄰居,獨生女從小聰慧,小學、中學、大學都讀的是最好的學校,一直是尖子生。女兒名牌大學研究生畢業後,去了香港一家跨國公司上班,她很以女兒驕傲。誰知女兒去香港後,只是前幾年回過幾次家,以後就再不回家了。老兩口退休之後,每天守着電視打發日子,回想着女兒成長的點點滴滴。他們怎麼也想不明白,曾風雨無阻地接送女兒上學,把她捧在手心裡長大,哪兒對不起女兒呢?
有對夫妻,40多歲才生了一個兒子,視為珍寶。從小精心培養,孩子不僅學習優秀,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老兩口60多歲時,年輕人還沒大學畢業。突然一天,父親腦中風癱瘓在床,老伴日夜照顧。那位年輕人呢,竟從此周末也極少回家,更不用說照顧父親了。
北京有個普遍現象,伺候八九十歲老人的,都是五六十歲的「小老人」,而孫輩雖正當精力旺盛,卻從不承擔照顧老人的責任。他們動不動就說:「美國老人都進養老機構,不給年輕人添麻煩!」
鄰居一位老人,膝下有三位孫輩,老人從小把他們看大。自己極節省,孫輩來了,卻提前買高檔冰淇淋等零食給孫輩留着。逢年過節,還給每個孫輩一人發幾百元的紅包,一直發到孫輩20多歲。可老人病重臥床之後,孫輩們卻極少來看老人,老人進了養老機構後,更是一個孫輩的影子也不見了。
有位女士說,幾十年來,她的生活中心一直是兒子,目標是讓兒子受最好的教育,有體面的工作,進入上層社會。這些目標都實現之後,她突然發現,兒子對她的態度很冷淡。她的腦子空了,生活一下子失去了意義。
幾十年來,中國家長都把孩子當生活中心,為何獨子父母的心血,換來的卻是孩子的冷血?一方面,是因對孩子太溺愛,孩子從小習慣把父母當成滿足一切需要的「奴僕」。開頭說的那位姑娘,從小父母只穿幾十元的地攤衣,她卻渾身上下都買名牌;父母水果都不捨得吃,卻給她買來各種昂貴的零食。為讓女兒上個像樣的中學以及大學好專業,老兩口次次都要交幾萬元的擇校費。當現在老兩口要求女兒自立時,女兒卻說,我小時候要什麼有什麼,現在怎麼就不行了?可見,兒女的「獨」,都是父母慣的。
獨子冷血的另一個原因,是討厭來自父母的壓力。獨子父母耽誤了青春,就希望兒女成才。兒女從小被緊緊看住,學習再學習。母親成天嘮嘮叨叨,讓孩子由厭煩到產生仇視心理。一旦能夠自立,就從此遠走高飛。孩子覺得,你天天變着花樣給他做飯,按時叫他起床,天天送他上學,是為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不少年輕人有了極功利的倫理觀。如果父母在經濟上還有用,可能還回家來看看,否則就乾脆把父母當成包袱一扔了之,生怕將來給自己添麻煩。獨生子女的寡情,根源是父母只顧他們學習好,只顧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而沒給他們如何做人的教育。
隨着社會的進步,大家庭愈來愈少,祖孫三代同堂的愈來愈少。希望多子多福的老人,觀念也改變了。現在放開兩胎了,可是有的老人說:「我已經為養兒子、看孫子,當牛做馬一輩子!要是再給從頭看大一個孫輩,豈不是永遠沒有出頭之日了?」
他的話代表了很多老人的想法,有位老教授的兩個兒子都生的是孫女,當兒子提出再為他生個孫子時,老人揮揮手說:「生不生,是你自己的事,我也沒有精力管。」在這位老人看來,有沒有人繼承他的姓,繼承身後財產,已不是個問題。人生最重要的,是好好享受晚年清閒時光。過去老人給子女看孩子,是因為沒有經濟來源;當代老人經濟獨立,愛好廣泛,多數人寧可去唱歌跳舞交友讀書旅遊,也不願再為子孫操勞。
發揚傳統孝道,還得從娃娃抓起, 家和才能萬事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