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小劇場話劇。 網上圖片
鍾 倩
「演話劇不僅能減壓,還能收穫很多快樂!」女友璐璐饒有興趣地對我說道。璐璐在上海,偶然機會,她接觸到小劇場話劇,看過幾場後上了癮,後來參加了話劇業餘培訓班,還有幸排練過兩場話劇,上台表演。
說到小劇場話劇,我不陌生,因為自己也是個十足的話劇迷,只是沒有璐璐的膽量去客串表演。我所居住的城市有個經五路都市實驗劇場,經常有話劇演出。最初的時候,是一位媒體朋友帶我去看的,話劇的名字是《神馬都是水滸》,這是一部穿越喜劇,講述了發生在宋朝東京的故事,一對賣鴨脖和賣雞胗的夫婦被生活所迫而逼上梁山,費盡周折上了梁山,卻發現根本不是傳說中的梁山,充斥着各種荒誕和離奇,影射出現實社會的亂象,使人捧腹大笑,笑過之後是對現實生活的深刻反思。
從那以後,我愛上了小劇場話劇,一有什麼新話劇便按捺不住要去觀看,觀看的次數多了,我對小劇場產生濃厚的感情。
相比大劇院,小劇場顯得既狹小,也不那麼氣派,但是,觀眾和舞台離得很近,能夠一下子拉近和演員的心靈距離,產生良好的情感共振。當演出開始後,觀眾會情不自禁地融入進去,好像演員便是生活中的自己,有種很流暢的代入感。而且,舞台上的每個道具,都是有生命的,從造型、佈景、舞台,到音樂,處處都追求細節之美,還有場景之美。
我常常有這種體會:走進小劇場,於有限的空間裡將自己剝離開來,分成兩個「我」。一個是真實的自我,即現實的自我;一個是戴着面具的自我,即壓抑的自我。觀看話劇的過程中,我們會停下來,找回那個壓抑的「自我」,釋放出內在的負面能量,無論是淚水,還是笑聲,都是宣洩的有效途徑,以尋找到寬闊的出口,積極地面對生活。
鮮為人知的是,小劇場話劇其實不再「年輕」,已經走過近三十年的歷程,1982年,林兆華執導的第一部小劇場話劇《絕對信號》登上北京人藝的舞台,慢慢的,小劇場話劇在北京、上海等地繁榮起來。後來,有個叫王翔的牙醫,在北京的小胡同四合院裡,一手創辦了「蓬蒿劇場」,發展成為中國實驗戲劇的熱土。令人驚訝的是,王翔是中國最早的人工種植牙碩士,也是文學愛好者,白天當醫生給人看牙,晚上回到劇場排演話劇。很多人不理解,問王翔為什麼要創辦劇場,他回答說,「抗拒恐懼、抗拒貧乏」,這裡的貧乏包括文化的缺失感。
王翔去過世界很多地方,使他銘心的是走在德國海德堡的街頭,每走上10分鐘便能遇見一個小劇場,這不單純是震撼,更多的是文化的喚醒。小劇場話劇給王翔帶來精神氧氣,如同他所說的,「我們有一個夢想,讓更多的普通人走進劇場。戲劇是自由的,因為人的內心是自由的,它不應該受到任何限制」,他的劇場也被稱為「心靈劇場」。
「在夜晚,內心更陽光。」我想,這應是話劇的療癒作用。
如今,電影中的技術愈來愈高科技,從「3D效果」到「彈幕」技術,給人以強烈視覺衝擊感和逼真感,場面講究宏大。然而,高科技代替不了人與人的心靈互動,這正是小劇場話劇的魅力所在。像女作家劉瑜的切身感受,「我喜歡話劇的簡潔。沒有花哨的特技、沒有複雜的鏡頭切換,沒有所有那些平庸的導演可以隱藏其平庸、優秀的導演不能突出其優秀的雜質。」
這使我想起之前看過的原創話劇《刁司的愛情》,名字本身便帶有諷刺的意味,反映的是時下「屌絲」一族的苦悶。「小刁」和「小司」是兩個80後男青年,大學畢業後踏上社會四處求職,應聘工作頻頻遇到坎坷,尋愛途中屢屢遭到挫敗,他們對愛情陷入到糾結與迷惘之中,內心的憧憬和殘酷的現實發生強烈的碰撞,矛盾不已。直到後來,他們親眼目睹一「小三」被高富帥男友狠狠拋棄的遭遇,「小刁」和「小司」有所頓悟,找回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屌絲」不是貧窮的代名詞,而是一種生活態度,我們要勇敢地追求真愛。
觀看的時候,覺得輕鬆搞笑,無比暢懷,但是,仔細回味,從主人公身上也能看到我們自己。讓我記憶深刻的是主人公的那個生活賬目表,「每月工資1000,300吃飯,200交際,100讀書和買盜版影碟,衣服鞋襪加一堆,平均50吧;抽2塊一包的大雞煙,每天半包,再減30,這30可用稿費抵銷;還剩350存起來,一年4200,15年可交一套商品房的首期,如果房價上調,就得20年......」夢想照進現實,有着太多的心酸和無奈。話劇是現實的一面鏡子,因為真實,所以貼近生活,觀眾感同身受;真實也正是話劇的品質,讓觀眾認清現實,或者說引領觀眾面對赤裸的現實,從而更好地觀照自身。
小劇場裡有笑聲,也有淚水,只不過淚水在觀眾的心底。這淚水,是淨化,是洗滌,也是感動和希望。青年編劇、《百家講壇》最年輕主講人魏新接受採訪時說過一段耐人尋味的話,「最重要的是觸動觀眾的心靈,每個人心裡都有一處最柔軟的地方,隨着我們的牙越來越軟,心也越來越硬,感動就越來越少了,我希望小劇場話劇能夠軟化大家的心,讓人們找到那種久違的感動。」
令我感動至深的是,很多大學生也對話劇表演滿腔熱愛。每年春天,小劇場都會舉辦「新青年」大學生戲劇節,至今已經連續舉辦三屆,來自各所高校的大學生社團踴躍報名參與,業餘時間自編自演,雖然有些地方比較稚嫩,排練設施也不那麼給力,但是,他們對待比賽都高度認真,表演的範兒絕不亞於專業演員。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一種可貴的精神品質--是對抗和堅守,用興趣對抗喧囂的社會,用責任堅守文化陣地。
不僅他們,很多藝術工作者也使我油然欽佩。兼任製片人的王先生,為了本土話劇的發展,傾注很多心血。大學生戲劇節初賽期間,為了趕時間多看幾場比賽,他自己開車從城東到城西,從早到晚奔波顧不上休息。聽他的愛人說,晚上回到家常常至深夜,他吃個燒餅、喝杯水湊合一頓,雖然辛苦,但為了那幫愛話劇的孩子們,他覺得很是值得。
不少跟隨我走進小劇場的朋友們,都像我一樣愛上了話劇,而且心中孕育着一個自己當導演的美好夢想。我常常思考,人們為什麼愛上話劇?後來慢慢悟出,是話劇賦予我們直面現實的勇氣,豐盈我們的心靈,傳遞滿滿正能量--是理想的力量。
小劇場是心靈的港灣。物慾橫流的都市生活使我們迷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忘記當初為什麼出發,對生活變得懈怠而黯淡;而一場話劇,能讓我們身心得到放鬆和釋放,看清現實的模樣,積蓄信心,獲得力量。走進小劇場,得到的不僅是快樂,我相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