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上水的「巨變」


放大圖片

■上水鄉太平清醮。 資料圖片

文滿林

上水位於深圳羅湖口岸一箭之遙,由於接近羅湖口岸關係,自內地改革開放之後,尤其是近十多年來,可謂得天獨厚,一個本來只是平平無奇的新界邊陲鄉村小鎮,卻快速變成比九龍旺角還熱鬧的新城鎮,被形容為「香港羅湖商業城」。每日從內地羅湖海關過境到上水購物之人群幾達數以萬計。上水火車站及其周遭之上水廣場、彩園h商場、新都廣場和石湖墟街道終日擠滿購物消費遊人,連帶十多間大型酒樓和數之不盡的食肆都坐無虛席,一位難求。至於金行錶行、藥房海味店、兌換店及專賣名牌服裝和電器之商舖則愈開愈多。一座商場、一條街道有八成以上商舖都盡是與經營此類物品有關的。店舖生意紅紅火火,人客川流不息,難怪居住上水的居民形容說:在上水區做甚麼生意都「發」。據有關資料統計,現時上水區的入住人口約八九萬,包括原居民之上水鄉十多條村、石湖墟,以及近十多二十年才興建的太平h、天平h、彩園h、清河h和相連之居屋,以及多個大型私人屋苑。然則,每日在上水遊走的人數卻不止此數,尤其專程從大陸各地貪方便來上水購物的,以及近年冒起的「水貨客」,幾把這個數十年前邊陲小鎮「迫爆」。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上水,只有一二萬人的小鎮。分別住在上水鄉及一個方圓不大、新近興建的石湖墟。石湖墟只有十多條街道,最長的就是一條新豐路約百多米長,其他的都較短。石湖墟的街道多以新字冠名,如新豐路、新成路、新財街、新功街、新勤街等。所建樓宇一律是三層高。當年還有一間行樂戲院,設備雖然簡陋,沒有空調只有牛角扇,但入座率卻非常高,放的是三輪粵語片。大抵因為在四五十年前香港的娛樂節目非常單一,尤其在新界鄉村小鎮,最大的娛樂就是看電影(影畫)。觀眾不但來自石湖墟及上水鄉居民,更甚者還有許多來自上水區附近的農村,如新田、洲頭、古洞、河上鄉、蕉徑、打鼓嶺、沙頭角、文錦渡、金錢村、松柏朗(練馬師簡炳墀家鄉)等,為了看場影畫,不惜從偏遠農村坐車(巴士)趕來上水行樂戲院。當然,他們不單單為看戲而至,還順便辦理私務和購買其他日常用品,例如去銀行存錢或提款,到金行買首飾。當年上水雖然是個小鎮,石湖墟卻開了不少金行和銀行,如廣東信託銀行、遠東銀行、匯豐銀行、渣打銀行。有一些老字號的金行至今依然存在,如南盛老金行,老西成金行已有四十多五十年歷史。當年石湖墟開設的銀行和金行,生意不俗,全拜附近不少農村村民所賜,他們一有餘錢就將其存入銀行,或購買金飾保值,或作嫁妝之用。他們捨得買金飾,卻不捨得飲飲食食。當年石湖墟只有一間像樣的「東湖酒家」,地下加閣樓不足二十張^,不似現在酒樓隨便可擺數十席或上百酒席。

說到上水,不能不說上水鄉,因為有上水才有上水鄉之名,才有上水石湖墟和上水火車站。上水鄉距離上水火車站約有六七百米,只需步行十多分鐘路程。上水鄉是個統稱,內有近十多個圍村,如圍內村、大元村、興仁村、文閣村、門口村、莆上村等。當年上水鄉的村屋,盡是傳統的青磚瓦背屋,一層過,結構簡單,沒有窗口、沒有廁所、沒有自來水、沒有去水位,用的是公共井水,公共廁所。故上水鄉內的水井不少,甚至有條以「井頭村」冠名之村。廁所也多。村屋沒有廁所,非常不便。人有三急,半夜三更拉肚子就感到非常狼狽和尷尬。尤其在寒冬日子,北風呼呼行走,別有一番滋味。

事隔數十年,今時今日的上水鄉,頗有鳥槍換大砲之感。一層過的傳統村屋已不復存在了。所見的盡是三層高的丁屋,三合土石屎材料代替青磚瓦背,每座都有鋼窗鋁窗,自來水代替井水,每戶都有馬桶廁所設計。三層高的丁屋設計設備和裝潢不遜於有錢人興建的別墅。

若說上水鄉沒有改變的,就是上水鄉內的幾間祠堂,依然保持數十年前甚至百多年前的原貌,和村民傳統的風土人情習俗。上水鄉為廖姓,屬新界四大姓氏之一。村內有廖萬石堂和一座廖明德堂,都屬政府一級保育文物古蹟。祠堂所佔面積頗大,青磚瓦背石柱橫樑,很有氣勢和特色,供村民祭典喜慶之用。平日許多慕名而至的香港市區的市民都來參觀遊覽,成為一個熱門的旅遊景觀。

每逢大時大節,如農曆新年及八月十五中秋節,上水鄉就顯得異常熱鬧。為生活為工作散落在其他地方以至世界各地的一代子子孫孫都會不惜千里迢迢趕返上水家鄉團聚過節日。燒炮仗,放孔明燈不能或缺。還有每逢紅色假期,年輕一輩都喜歡帶(請)市區的朋友及同事返丁屋(祖屋),在門前或天台作燒烤野餐,一直喧嘩至深夜才罷休。這已成為上水鄉近年的一大特色。

早年的上水鄉,尤其是上世紀五六七十年代,上水鄉和石湖墟的居民清一色是本地原居民,祖屋和物業全作自住。然近年來,這種固有的思維已被打破了。將祖屋(丁屋)的一部分租給外邊的人。近期是內地個人遊和走水貨的人。由於外來到村裡搵地方租住的人愈來愈多,供不應求。惟有將租金推高。單是出租的收入就非常可觀,生活大大改善,有些村民單是租金的收入已經好過出去打工。閒來惟有各自找尋各種娛樂,有些每逢假日就聯群結隊坐私家車去深圳觀瀾湖打高爾夫球消遣。可謂優哉游哉。這種生活比之數十年前可謂天淵之別,無論在生活上物質上和社會的變化都可謂脫胎換骨。上水,這個幾十年前的邊陲小鎮,今日變得如斯巨大,真有點令人意想不到。筆者一九六一年曾在上水莆上村木屋住過兩年,三年前重回上水鄉居住,頗有一番滋味和感受,一切一切是否都拜內地改革開放所賜?

相關新聞
趙素仲「天地有大美」 (圖)
藝訊:二戰爆發75周年展開幕 逾160件文物亮相國博 (圖)
百家廊:生之味 (圖)
琴台客聚:冰心林徽因的恩怨情仇 (圖)
翠袖乾坤:洞穴人食制
海闊天空:御岳山舒暢行
見多識廣:周曉沛與《大使札記》
思旋天地:誠懇熱情的海南鄉親
淑梅足跡:陽光先生
歷史與空間:上水的「巨變」 (圖)
豆棚閒話:「屈人」之道
畫中有話 (圖)
詩意偶拾:秋天的落葉
生活點滴:遼 闊
來鴻:一棵樹的過往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