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扎實的書畫功底,為龍佑銘從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當年僅21歲的苗族小伙子龍佑銘進入貴州省石阡縣文物管理所任文博管理員時,沒有想到自己會在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戰線上一幹就是25年。
「在城市化進程中,很多傳統文化和手工技藝都在走向消亡,這對每位文化遺產工作者來說都是嚴峻挑戰。」貴州省第十一屆政協委員、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副主任龍佑銘表示,搶救、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工作是自己的責任和使命,他願一輩子就做好這一件事。■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記者 路艷寧
龍佑銘生於貴州「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石阡。小時候,祖父經常手把手教他描紅作畫、寫迴文詩,還教他製作北方祈福用的福包。石阡「說春」、仡佬毛龍節、木偶戲等當地傳統習俗和活動,為他後來從事文化事業打開了「第一扇窗」。
「(我)與文化遺產結緣,受益於先人,受教於前輩。常感恩故鄉能有眾多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讓我輩俯身吮吸、躬身實踐......」龍佑銘在一篇回憶文章中用簡單的話語,揭示出他從事文化遺產保護的不竭精神源泉。
1989年,小學教師龍佑銘離開三尺講台,「轉行」到石阡縣文管所從事文物管理保護工作。此後,無論地位如何變化,龍佑銘都沒有再離開過鍾愛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不服輸 申「國保」
談及20多年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龍佑銘最難忘的還是石阡萬壽宮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經歷。
2000年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推薦時,石阡文管所所在的萬壽宮並不在「重點」之列。值得慶幸的是,上級部門並不反對各地自己組織推薦材料和爭取上報。龍佑銘不服輸的倔勁上來了:一定要推薦明代古建萬壽宮!
面對推薦材料框架,沒有範本、也沒有借鑒的材料,只有靠自己領悟和摸索;龍佑銘剛進文管所時繪製的多個山門和戲樓白描圖、明清古建示意圖派上了用場;接着他又爬牆頭、攀屋面、採用多角度多側面組織照片畫面......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1年6月25日公佈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石阡萬壽宮位列其中,這也是銅仁地區「國保」單位零的突破,被業界稱為「意外驚喜」。
聚群力 成共識
2012年3月,龍佑銘調任貴州省非遺中心副主任並主持工作。他表示,貴州非遺資源豐富,底蘊厚重,是多彩貴州文化軟實力的具體體現,需要盡己所能推動貴州非遺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今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我們準備在法國巴黎舉辦一場為期一周的貴州非遺展演活動,目前正在進行前期展品和傳承人的甄選工作。」龍佑銘透露。
據了解,近兩年貴州非遺中心已經成功舉辦了多場非遺展演活動,其中包括在台灣舉辦的「第三屆海峽兩岸春節民俗廟會」、在香港舉辦的第三屆「根與魂·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辦的「多彩貴州文化節」......「我們要將各種展演和文化交流活動打造成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世界的平台!」龍佑銘表示。
最近,《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規劃(2014-2020)》出台。龍佑銘參與了從初稿到定稿出台的全部過程,並負責《規劃》中「建非遺數據庫、推動非遺精品創作」等八大工程的推進和實施。龍佑銘表示,《規劃》的出台,能夠凝聚各方力量,形成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共識。
龍佑銘介紹,未來貴州非遺的工作重點,是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深度調查,登記,建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資源數據庫,編撰信息可靠、資料翔實、質量較高的調查研究報告、傳承人史。建設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或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把貴州建成全球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交流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