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樹廣
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產生了一個「之最」,年僅十七歲的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成為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馬拉拉的故事廣為人知,她不顧塔利班的威脅和恐嚇,毅然堅持上學讀書,更為了爭取更多女孩接受平等教育權而大聲疾呼,因此遭到塔利班槍擊頭部,險些付出生命。
今年的和平諾獎,馬拉拉與印度反童工社會活動家薩蒂亞爾希同時當選,可謂眾望所歸。消息甫一公布,全球電視台反覆播放小姑娘去年在聯合國青年大會上的英語演講畫面,發言讓人動容。
馬拉拉說:「One child ,one teacher,one book,one pen can change the world. Education is first 。(一個孩子、一名教師、一本書、一支筆可以改變世界。教育為先。)」剛聽第一遍,她的話便深深嵌入我的腦海,不僅讓我百聽不厭,更讓我對語言是什麼多了一份理解。
馬拉拉使用的英語詞匯再簡單不過了,也就英語入門級水平,但她卻能用最簡單的詞匯表達出最感人、最深刻的思想來,只有經歷過生死考驗的女孩才可能達到這個境界。這再次應驗了一個真理:語言是表達思想的工具。
望着電視上馬拉拉圓圓的、充滿稚氣的臉蛋,我彷彿看到與馬拉拉一樣大,今年也是十七歲的女兒。女兒生長在大都市,想像不到馬拉拉面對的惡劣生存環境,特別是塔利班極端宗教情緒籠罩下的巴基斯坦西北部部落地區,想像不到一個女孩因為要上學讀書,要揭開面紗看外面的世界,竟要付出生命的代價。我的女兒英語托福成績接近一百分,但她不大可能說出「一本書、一支筆可以改變世界」的話來。我無法對女兒求全責備,要求她擁有馬拉拉一樣的思想,擁有馬拉拉一樣的對生命的感悟。因為她們生長的環境簡直就是天上地下。但我仍渴望與女兒分享馬拉拉的故事(也許她不知道)和自己的感動。
馬拉拉當選的那個晚上,我去香港仔商務書店閒逛,驚奇地發現書架顯眼處竟擺放着馬拉拉自傳--《我是馬拉拉》。當然,共同作者還有英國著名戰地記者克莉絲汀娜.拉姆。封面上的馬拉拉頭披粉紅色圍巾,漂亮而堅毅的眼神直視着你,像在向你訴說「我要讀書」。自傳出版者是台灣愛米粒出版,去年十月上架,真實記錄了少女馬拉拉為追求「讀書夢」而遭遇的生死考驗。書的副題是:一位因爭取教育而被槍殺的女孩。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人很難想像,為了能上學竟要付出生命的代價。然而,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極端宗教泛濫的地區,這卻是殘酷的現實。
我希望《我是馬拉拉》這本書,能讓女兒更好地認識外面的世界,像馬拉拉一樣,追求夢想的腳步更堅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