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豆棚閒話:鄉思碎語


任芙康

我祖籍蜀地渠縣,兩歲離鄉背井,遷居達州。粗略算算,回過三十餘次。最近十年清明,堅持返鄉祭祀。故人逐年增添,就連平輩兄姐,亦有數位,性急先去。至今年四月,需叩拜的墳頭,已達二十二座。回想六十多年,輾轉渠縣北部鄉下,縣城於我,成為遙不可及的念想。

雖對縣城生疏,卻有四十七載的綿延,縣公安局始終放我心上。1967年1月,從北京「串聯」歸來,受五爹託付,回老家送毛主席像章。凡直系親屬,不分老幼,四十多口,每人一枚。到家轉天,碰上大隊書記被扣上高帽,押遊院落、田疇,在大隊小學批鬥。有位堂兄領喊口號:「打倒×××,保衛×××」。堂兄文盲,但激情似火,振臂一呼,竟將打倒與保衛的人物,完全顛倒。頓時場面失控,對立面蜂擁而上。推搡中,一位長輩帽子掉地。有人眼尖,發現帽內所墊報紙,是一張整版偉人畫像。眨眼之間,揪出我家兩個反革命,當即五花大綁,押送九十華里外的縣城。慌亂中,親屬們挑出十餘青年,含憤尾隨而去。次日中午,兩班人馬返回。我方完勝,人人吐氣揚眉;對方大輸,個個垂頭喪氣。原來,公安局聽罷兩邊申述,當即裁決:一,關於口號問題,你們說他喊錯,他們說他沒錯,均無證據,等於沒錯;二,關於報紙問題,紅太陽印在報上,報紙裝進帽子,帽子戴在頭上,恰是最大崇拜,革命舵手至高無上嘛;三,關於立場問題,出了兩位紅軍(我三爹和五爹)的革命家庭,熱愛領袖只嫌不夠,豈有反對之理?

斯時社會無序,動輒得咎,渠縣公安局疑罪從無,刪繁就簡,快刀斬亂麻,實為高妙之舉。如缺乏明斷,群眾認定的「壞人」,送來就收,勢必人滿為患,關人的房子,不擠破才怪。

因長期人稠糧稀,老家方圓諸鄉諸鎮,待客除外,凡家常便飯,常過量摻水,以應對缺米之炊。久而久之,衍化為難以更易的習俗。便有外地「飽漢」幸災樂禍,用「稀飯縣」來別名渠縣。說是飛機翱翔中,忽聞一片「呼嚕」,空姐安撫乘客,無需緊張,此刻飛越渠縣地盤,該縣人民正喝稀飯。故鄉民眾任人取笑,毫無自卑,反有自得。倒是我小肚雞腸,時時心有慼慼。改革、開放不久,遠在北國謀生的我,獲知老家分田分地,百姓生活改觀。遂心潮起伏,搖筆抒情,寫下《稀飯縣的變遷》,發表於1980年(或1981年)《人民日報》。

近讀渠縣作家賀享雍鄉土小說,「稀飯縣」一語,撞擊五臟六腑,萌發聯翩浮想。我母親一生,酷愛稀飯,並精於熬製,掌握十數種做法。老人家如連吃幾頓乾飯,定會端碗嘆息。母親八十六歲離世當天,還上街買菜,午餐、晚餐的主食,皆為稀飯。細想起來,等於是稀飯送終,功德圓滿。且看周圍,不少中年以上的熟人,如今喝粥度日,已呈常態。遠望大江南北,眾多前衛男女,莫不以食粥為時尚。更有國醫聖手,鼓吹粥食入嘴,賽過靈丹妙藥。歷經悠悠歲月,家鄉人講究口舌舒坦,注重腸胃通泰,絕非細枝末節,而是飲食養生。博大精深的渠縣稀飯,譽為「華夏第一粥」,理應資格滿滿,受之無愧。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湘學導師故居 (2014-10-21) (圖)
豆棚閒話:鄉思碎語 (2014-10-21)
來鴻:時局四題 (2014-10-21)
畫中有話:書記的二胡 (2014-10-21) (圖)
手寫板:標點 (2014-10-21)
生活點滴:年年秋風雞頭米 (2014-10-21) (圖)
歷史與空間:醉在黛眉 (2014-10-15) (圖)
書若蜉蝣:飄泊歲月與黃金時代 (2014-10-15)
生活點滴:登山餵貓健身健心 (2014-10-15)
詩情畫意:趙素仲作品--詩畫人生(三十八) (2014-10-15) (圖)
詩意偶拾:夜裡的村莊 (2014-10-15)
手寫板:伊春湖之子 (2014-10-15)
歷史與空間:大舜文化在濟南 (2014-10-14) (圖)
豆棚閒話:人情的物化與物化的人情 (2014-10-14)
畫中有話 (2014-10-14) (圖)
詩意偶拾:失 物 (2014-10-14)
心靈驛站:藏 書 (2014-10-14)
亦有可聞:古鎮朱家角的看點 (2014-10-14) (圖)
歷史與空間:春來蒲郡 (2014-10-08) (圖)
書若蜉蝣:蕭紅在港飄泊記 (2014-10-08)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