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獅子山下的成功故事,從來都折射着大時代的光芒,天津市政協常委、香江國際中國地產執行及財務董事吳來盛正是如此。從銀行家轉戰地產界,吳來盛「完美轉身」。16年前他奉命北上做恒生銀行的「開荒牛」,見證內地改革開放當中銀行業的飛速發展,更於北京收穫事業與家庭。他的故事,正是香港年輕人勤勞、肯捱、進取、敢拚、向上的成功寫照。■香港文匯報記者 解玲
長年掌帥香江集團北京總部的吳來盛,於採訪當天飛抵香港。他淡定又從容的言談盡顯專業人士的嚴謹。他說:「1998年香港有很多機會,派去北京被視為受苦。」但當時他的老闆──恒生銀行行政總裁鄭海泉對他說:「其實這是個很好的機會,去北京兩年,會令你終身受用。」更向他派「定心丸」:兩年後可以返港工作。當時年輕的他單槍匹馬就北上,開始籌備恒生北京代表處。
單槍匹馬北上 半年語言過關
「剛去時,簡直不能想像這就是首都,地鐵竟然只有兩條,城市建設是在申奧成功後才開始具規模。」甚至現在中外聞名的北京現代化CBD商圈,當初只是軍工廠和農田,三環路從中孤零零穿過。
吳來盛笑言:「當時我開口,認為自己在講普通話,但結果人家都聽不懂,只能邊講邊比劃,或者用身體語言溝通。」結果這個從沒講過普通話的香港人,用半年時間過了語言關。
適應兩地差異 打好官商人脈
兩地差異也表現在工作要求和生活習慣上。單身的吳來盛,似乎總是與工作、生活並重的內地同事,不在一個節奏上。好在磨合期後,大家目標一致,在他的主持下,成功建立了恒生銀行華北區業務機構,並成立北京代表處,到了2005年已榮升恒生北京分行行長。
在北京金融界打滾的幾年,亦趕上好時機,當時內地政府及業界,對外資銀行的國際視野及經驗非常看重,在北京的頭兩年,已跟隨恒生高層結識了不少業界高層及政府高官,為他積累了不少人脈關係。
遇問題勿抱怨 青年應勇進取
眼見時下部分港青予取予求,他不無失望:「買不起房就罵政府蓋房少,找不到工作又罵政府不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我們當初剛畢業時,樓價也很貴,那時低頭就幹,根本不多想。只要好好幹,總有一天會有房子,會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所成就。」他認為,年輕人遇到問題,應自己多想辦法解決,而不是找借口。「只管埋怨是沒法解決問題的。」
他認為港人的問題在於總想以往風光時,不去想內地已飛速進步。「改革開放30多年,隨着世界一體化、信息交流傳遞比以往發達,香港人的優勢越來越弱。」
「現在內地人願意闖,也越來越優秀,年輕人出國唸書,帶回現代理念;加上外資企業進駐內地,留學回內地的年輕人英語水平高有專業,又有當地的人脈關係,打起交道來比香港人強。」相比之下,港青怨氣較多,沒有好好把握優勢。
籲青年勿事事歸咎政府沒處理
他籲年輕一代應持開放的態度,謙虛學習,大膽嘗試,勇於進取,接受新挑戰。香港年輕人的優勢在於:「做事有效率、有規矩,語言環境好,香港社會自由、法律健全,有助個人自由發展,這些優勢要好好把握。」
他強調,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年輕人應該主動去了解國情和政治理念,培養出更成熟的思維來分析政治問題。年輕人應該要懂得分辨,哪些問題是屬於社會問題,哪些要靠自身努力去解決,而不是把所有問題都歸咎於政府沒有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