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語 柳村
11月12-14日,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將在澳洲布里斯班舉行。全世界都在關注,這個佔據了全球近2/3人口、85%經濟總量的大集合,在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下,將發出怎樣的呼聲,採取怎樣的行動。
世界經濟復甦的道路並不平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0月將2014年世界經濟增速預期再度下調至3.3%。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危機「後遺症」仍未根除,承受着增長動力不足、低通脹、高債務等下行壓力,甚至面臨經濟長期停滯的危險。新興市場國家一度爆發出令人欣喜的增長速度,如今也出現放緩跡象,資本外流、匯率波動等問題在發達國家調整貨幣政策後顯得愈發嚴重。後金融危機時代,世界經濟似乎步入一種弱增長的「新常態」。
面對這一形勢,國際社會期待G20加強團結合作,共同為經濟增長的引擎找到新燃料,激發增長動力。
推動全球基建合作
今年G20將發展問題的討論集中於基礎設施建設、國內資源動員、糧食安全與營養、普惠金融與僑匯和人力資源開發五個方面,把握了發展核心,解決實際問題。
基礎設施是實現經濟增長的有力抓手。目前全球基礎設施投資遠不能滿足需求,據測算,僅中低收入國家基礎設施投資缺口就高達1萬億至1.5萬億美元,而2013年發展中國家私營部門基礎設施投資甚至呈下降趨勢。G20今年力圖通過提高低收入國家基礎設施項目準備能力、改善投資環境吸引私營部門參與,推動全球基礎設施建設與合作。
在國內資源動員方面,G20着眼於提高發展中國家的稅收能力建設。通過打擊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推動落實稅收情報自動交換標準,幫助發展中國家開源節流,實現發展目標。
中國作用 備受關注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仍是阻礙發展中國家發展的大問題。G20成員承擔了全球80%多的穀物供應,肩負糧食安全的重大責任。提高糧食產量,增強應對糧價波動的能力,都是G20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
基礎設施建設、糧食安全等問題也是中國經濟的努力方向。本着互利共贏精神,中方積極參與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籌建,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受到各方高度評價。相信中國將加強與各國的經驗分享,抓住機遇,推進自身發展,並同各國分享共同發展的豐碩成果。
應該提一下的是,G20實際上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對話的平台,擔負着全球治理的重任。時代在變遷,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歷史性的變化。現在的G20 ,已不是三十幾年前的坎昆會議,不能一家或幾家說了算,需要更多的協調和相互關照,實現平等互利,合作共贏,不辜負世界人民的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