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受孔子思想的熏陶,中國古代文人看待城市生活,有時帶有深思色彩。
城市生活的歷史古已有之。但是,古代的文人墨客面對城市生活,也有着內心的另一種獨白。城市的生活不必然是鶯歌燕舞,也可能充滿着對歷史的冥想、現實的反思或是生活意義的討論。
文以明道,這是中國古代文人創作的動機之一。詩歌《官牛》,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作品,其全文為:「官牛官牛駕官車,滻水岸邊般載沙。一石沙,幾斤重?朝載暮載將何用?載向五門官道西,綠槐陰下鋪沙堤。昨來新拜右丞相,恐怕泥塗污馬蹄。右丞相,馬蹄踏沙雖淨潔,牛領牽車欲流血。右丞相,但能濟人治國調陰陽,官牛領穿亦無妨。」
該詩乃一首勸誡文學作品。從古典文學批評的角度看,是用「文以明道」的方式來表達對新就職的丞相為了保持自己的座騎--「馬」的潔淨(主要是馬蹄的潔淨),而以官牛拉車載物的行為的無奈和不滿。而丞相以官牛牽車拉物的行為,若以現在的角度視之,實則是「公車私用」。本詩中,交通工具為「官牛」、「官車」,交通設施有作為道路的「塗」、「官道」等。
文中的「官牛駕官車」,就是官牛牽引官車,所載貨物為「石沙」。運送的方向是皇城的「五門」,所行進的路徑是通向五門的「官道」。結局是:丞相之馬的馬蹄得以保全潔淨,但是官牛卻「流血」。此種情景,顯然為作者白居易所反對。透過對交通運輸的描寫,詩文最後以「右丞相,但能濟人治國調陰陽,官牛領穿亦無妨」的詩句展現出作者內心希望此種「公帑私用」現象無礙國家朝廷施政順利、官員勵精圖治大局之願景,流露出白居易關懷蒼生的情懷。
白居易的另一部作品《秦中吟.輕肥》:「意氣驕滿路,鞍馬光照塵。借問何為者,人稱是內臣。朱紱皆大夫,紫綬悉將軍。誇赴軍中宴,走馬去如雲。樽罍溢九醞,水陸羅八珍。果擘洞庭橘,膾切天池鱗。食飽心自若,酒酣氣益振。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此文,是白居易借助對馬車的刻畫來抨擊內臣宦官窮奢極欲的行徑的作品,因而,是對交通工具的描寫。此詩的內容,仍舊符合「文以明道」的創作思想。「輕肥」,取自《論語.雍也》中的「乘肥馬,衣輕裘」,是對貴族奢華生活的一種描繪。這裡的「馬」,自然就是作為交通工具而存在的。
與《官牛》的不同在於:《官牛》側重於對交通工具本身的描繪,而沒有直接涉及駕馭交通工具的主體。而《秦中吟.輕肥》則是將交通工具及其駕馭者作了整合,進行統一的敘述,勾勒出「宦官騎乘」的圖景。
「意氣驕滿路,鞍馬光照塵」的詩句,準確而傳神地表現出騎在馬上的宦官形象--盛氣凌人。或者說,將宦官在駕車時的傲慢之氣加以展現。「誇赴軍中宴,走馬去如雲」則是對宦官駕車的外在形態描寫,與前文詩句形成強烈的呼應。可以想像,在講求禮教的繁華城市之中,出現宦官駕車的此種極不適切的現象,其本質就是內臣的獨大、階層的對立以及政治的昏暗。所以,這首詩又回到了「文以明道」的創作主旨上。
綜上可知,從白居易的例子可以看出,中國文人面對城市生活,始終有一種警醒。這種警醒既是古代文人知識分子的責任,也是儒家思想傳承者的歷史使命所使然。■文、攝:徐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