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可發揮獨特優勢。
永豐金融集團研究部主管 涂國彬
隨着滬港通開通日子臨近,相關的配套繼續出台,最新公布的是放寬有關兌換人民幣的限制,這幾乎是必要的一步,也是市場上大家的共識,只是具體落實的時間如何,放寬的程度分哪些階段而已。事實上,假如大家的眼光放得遠一點,則不難明白,這些政策動作,都不是一次過完成,也不是單方向的,而是有整個巨大的理念在後面支持着。
的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它的獨特優勢,正是背靠祖國的龐大改革開放機遇,過去幾十年,香港提供相關的服務,而在可見的將來,最重要的一項,就是人民幣的開放改革,最終與全球金融市場接軌,變成可以自由流通和兌換的國際貨幣,並逐步增加在不同領域上,包括貿易結算或金融交收的應用,甚至成為一種儲備貨幣。
穩步開放 防範外來風險
當然,目標是遠大的,執行和推動的過程是漫長的,需要龐大的心力去規劃,也需要配合時機,所以,不能操之過急,尤其要考慮國際市場上,變化頗多,幾年前的金融海嘯,以至十多年前的亞洲金融風暴,都是很值得留意的個案,當中經驗說明了,開放和接軌是好,但當中也有潛在風險,例如當外圍市場出現危機時,完全接軌的經濟體系,不可能不受影響,而尚未接軌的,可能即時的震盪和打擊,可以相對較為可控。
無論如何,經過逾三十年的開放改革,高速增長是有目共睹的,但當中不少成績,其實是來自當初由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制度,過渡至目前的制度,在市場機制的誘因下,把不少人力資本的積極性釋放出來,讓以往看來不可能,都變成可能。換言之,這段日子的成功經驗,從另一個角度看,是因為當初起步的水平較低,產生的基數效應。也就是說,稍後要保持同樣高速度的增長,不應該是合理期望。
事實上,如今要做的是,清理可能阻礙進一步改革開放的事物,其中甚至可能包括之前行之有效的部分遊戲規則。無可避免地,由舊有事物,過渡至新鮮事物,一定是有得有失,當中困難在於,目前要先犧牲一下本來一直帶來好處的做法,才能換取長遠的更有效的改革開放,不一定是容易的事。
把握機遇 注入增長動力
試想像一下,目前即時的好處,正是經濟增長動力,當中影響就業和投資,不同人的利益都牽涉其中,不必太複雜的腦袋,也可以想像得到,增長率稍微低少許,對很多人的總體利益已有很大的改變。正因如此,如何把握住這個步伐,一方面讓大家的即時損害減輕,但改革又有足夠的強度,讓人信服改革的決心,並在其相應的消費或投資決定中,作出相關的部署以配合形勢,的確是相當值得深思的關鍵一步。■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