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周吉平向習近平主席、拉赫蒙總統介紹D線管道相關情況。
中亞地區地質條件複雜,勘探開發難度大,儘管油氣儲量豐富,可是要「喚醒」這些沉睡在地下的資源絕非易事,而中國能在歐美石油公司林立的中亞地區立足,靠的就是過硬的油氣開發科技實力。17年來,中亞油氣合作區油氣產量從最初的年產原油300萬噸,增長到目前年產油氣當量3,500萬噸,成為中國石油海外油氣作業當量最大的合作區之一,同時,建成年輸3,900萬噸油氣當量的管道輸送能力。
自主創新探獲新區塊
在國際石油市場,真正的實力是「你找不到油田,我能找到;你找到小油田,我找到大油田」,是「你打不出油來,我能打出;你打出的少,我打出的多」這樣的「硬道理」。 中國石油的風險勘探區塊濱裡海盆地中區塊,由於存在巨厚鹽丘,構造難以識別。之前曾有西方家大石油公司進行過勘探,共鑽探井17口,均無功而返。
中石油搞勘探不止步於前人,也不迷信權威。通過技術創新,2005年6月,在濱裡海盆地中區塊的A-1井首獲工業油流,之後在CT-1井獲得日產550噸的高產工業油流,從而一個億噸級的油氣田在中國石油人手中成功被發現。這還不是終點。目前,該區塊已獲得探明石油地質儲量超過2億噸,成為「希望」油田,具備了新建350萬噸/年產能的儲量基礎。
攻克阿姆河難關
土庫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天然氣項目是中土兩國在能源領域合作的重大項目,也是中國石油規模最大的境外天然氣勘探開發合作項目。截至2014年7月底,土庫曼斯坦阿姆河右岸項目已向中國供氣239.6億立方米,其實,中國石油初到阿姆河並非一帆風順。中國石油阿姆河天然氣公司勘探部經理吳蕾坦言: 「當時我們面臨著『認不准、看不清、鑽不下、采不出』四大難題。國際上也沒有成熟理論可借鑒,唯有自己探索。」
這種困境隨著2007年中國石油產研學一體化攻關的展開被打破。由此,阿姆河天然氣公司的技術能力也突飛猛進地發展。如今,這個項目已獲得14項專利,擁有6項軟件著作權,在鹽下碳酸鹽巖天然氣地質理論認識、鹽下地震成像技術與儲層識別等領域更是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技術成海外項目殺手鐧
在技術創新的帶動下,阿姆河天然氣公司資源基礎日漸鞏固。通過自主研發地震成像、識別、監測等技術,這個公司新發現布什魯克氣田,三級天然氣地質儲量100億立方米以上,以Oja-21、San-22等井為代表的「金豆子」氣藏獲得成功,揭示了中部斜坡帶「金豆子」氣藏小而肥的勘探前景,並在阿姆河右岸合同區逐漸形成了6個千億立方米天然氣區的格局。
「科學技術讓我們的海外風險投資一次次化險為夷。靠技術,我們在合作過程中得到更多的話語權;靠技術,我們獲得了資源國的信任,海外合作前景更加廣闊。」哈薩克斯坦公司副總地質師徐志強在海外多年的深刻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