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華茲華斯於1798年曾經到訪的丁登寺。 網上圖片
寫在豔俗無聊時之下
上期談到十八世紀英倫的庸俗文化令人的情感變得麻木,渴望刺激但流於表面的生活經歷。這現象可用飲食作比喻:年老令味覺退化,要靠濃味的食物刺激;食物卻因為味道太濃,蓋過了原有的鮮味。華茲華斯 (Wordsworth) 在《抒情歌謠》(Lyrical Ballads)的序中,教讀者如何尋找遺忘了的情感,就好比教我們如何從食物中嘗到鮮味。
情感並非來自激情
一首好詩能把內心自然澎湃的情感呈現出來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有人以為要擁有澎湃的情感,必先做一些激情的行為。華氏的看法剛好相反:豐盛的情感來自記憶。要取回這些記憶,必須在寧靜中進行。當記憶將某一種的狀態或情緒帶到現在,那種安寧便會退卻,取而代之是透過回憶重生的情緒。
初次出現的情緒結構簡單;經過沉澱和修整後,由思想引發的情緒則比較複雜和豐富。換句話說,初現的情緒以身體感官為主導,而由記憶所引發的情緒則思想性和自覺性較強。
從慾望昇華至情感
有關遊歷丁登寺的無題詩就用往事回首起題:「5年過去了;5度炎夏還加上5個漫長的冬天!我又再一次聽見從山泉流來水聲,在這遠離海的內陸潺潺作響 (soft inland murmur)。」5年前首次遊丁登寺的記憶加上今天重臨舊地的經歷,令詩人產生複雜和澎湃的情緒。
小時候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官能刺激為主,現在必須將這熱情提升,加強對情感的思考:「高崖、大山和幽深的樹林,他們的種種色彩和形象,當時激起我的慾望 (appetite);這是一種感覺、一種愛,不需靠思維提供間接的魅力 (remoter charm),不需不由雙眼得來的情趣 ── 那種時候已經過去,連同一切令人痛惜的歡樂 (aching joys)、令人眩暈的狂喜(dizzy raptures)都一去不返。」雖然失去往時的激情,用思維去重新感受大自然卻獲得思想昇華的快樂。
詩人學會靜觀自然,利用思維的創造力連結人和自然:「感到日落的餘暉,廣闊的海洋,新鮮的空氣,藍天和人類心靈遠為深刻地融合在一起。」要達此天人合一之境,必須主動思考大自然,人和歷史之間的關係,以及放棄享受社會為我們鋪設好的感官刺激。這樣我們才有機會真正了解人性,傾聽到詩中所講的無聲而憂傷的人性之歌 (the still sad music of humanity)。■馮啟陽 恒生管理學院英文系助理教授
逢星期五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