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穎宜)「Critical thinking」被視為當代教育重點培育的範疇之一,通識科學習宗旨亦提到需要培養學生的相關能力,不過,其中文譯名「批判性思考」近年卻引起爭議,有人將之誤解為「為批評而批評」或「只作負面批評」。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昨書面回覆立法會議員質詢時首次表明,為免上述誤解出現,局方同意採用「明辨性思考」作為「Critical thinking」的中譯,但「批判性」用法亦會保留,以免學界誤會出現一種新的能力,未來在相關的文件上會使用「明辨(批判)性思考」一詞。
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早在2008年已向教育局提出意見,質疑「批判性思考」作為「Critical thinking」的中譯法,指此舉或會令學生只傾向以批判態度看待別人意見,但當時局方隨後回應稱,有關譯法已廣獲多個中文社會採用,認為不必作修改。她昨於立法會提出書面質詢時再就此跟進,指發現近日局方資料已將該詞譯為「明辨性思考」,要求作進一步澄清。
指有人以為「只作負面批評」
吳克儉則回覆指,局方認為在「Critical thinking」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應掌握多項技能,包括收集適當的資料、掌握事實、客觀分析及作有根據的評論,並首次表明,明白到坊間有人將「批判性思考」誤解為「為批評而批評」或「只作負面批評」,故已同意採用「明辨性思考」譯法。而因原有字眼過去廣獲採用,為免學界將新譯法誤解為另一種能力,故決定於未來的相關文件及活動中,都使用「明辨(批判)性思考」一詞。
另就外界對通識科評核、特別是評卷員個人政治立場會否影響評分的問題,吳克儉重申,通識科採取雙重閱卷以至最多四重閱卷機制,以確保評分時的專業判斷。而現正進行的新學制中期檢討,通識科考評的實施也包括在內,並會以學生為本的原則草擬修訂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