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似心
電視台剛做了一個連續兩集的特輯名叫〈廣東歌已死?〉,講到廣東歌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最興旺,如今進入衰退期,當中探討了許多問題。我有感而發,想到其中一個死因,可能是填詞水平。
我最近參加了一個純玩音樂的歌唱班,大家選了一首時代曲公開合唱,該曲曲調旋律豐富,充分表現出年輕寫曲人的天分,所以每年的特定節日都成天地在各媒體播放。但在記歌詞時就十分困難了,要牢記內容時才深深發覺這歌的詞填得極為彆扭,文句不通,用詞不當,濫加疊詞,錯用詞語,意思牽強,要背誦這樣苦澀的歌詞極為辛苦。也有一些廣東歌的歌詞連平仄也不準,心中不禁感慨,這也可以稱為填詞人,難怪香港的廣東歌已死,這些作品也見證了香港的中文已死。
在網上常看到年輕人問:「為何現在的歌沒以前的舊歌那麼動聽呢?」
一首歌曲是否感人,除了旋律外,歌詞能否觸動人心,押韻是否準確,是否易於上口,都是重要的元素。
有歌唱界人士慨歎,隨着名填詞人一個又一個的去世,香港填詞界接班無人,難以起死回生。
我的手機有一個群組,聚合了一群讀中國文學,修讀詩詞歌賦的朋友,他們在遊山玩水、心有感觸時,便舞文弄墨,吟詩作對。我不禁想,香港有好大群中文造詣高的人啊,多間大專院校也開設有中國文學系,學習寫詩填詞,雖然並非所有文學系的學生也有音樂天才,總有不少年輕人熱愛不同的音樂,中文系何不開設歌曲填詞班?一定吸引不少人修讀,也可以為音樂界造就人才。中文系所學的曲目、戲曲,就是古代的音樂,只是現代的大學教育把曲、詞分開,曲是音樂系的,詞是中文系的,平白浪費了人才。這情況一如粵劇,大家還只能停留在唐滌生的腳本上,欠缺了接班人,中文系的學科其實可以更多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