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問
「佔中」發起人戴耀廷昨日在《蘋果日報》發表題為「政改五個可能性」的文章,說現在曝光的政改方案都沒有可行性,反對派「不會支持」。「因此,政改以立法會否決及原地踏步為終結,看來應是差不多可以肯定的了。」這種說法,暴露了反對派的策略是要拉倒特首普選,破壞廣大香港市民依法落實普選的期望;說明他們堅持對抗人大決定,對抗基本法,蠻幹到底。
戴耀廷列舉了政改發展的五個可能性,但都被他否定了。這五個可能性是什麼?戴耀廷在文中指:一是提委會的組成會是完全按選委會的規定,入閘門檻甚至可能比八分一更高,所有候選人都要按人大「8.31」決定的框架,要得到一半以上委員支持才可出閘,而最多只可以有二至三位候選人。二是把提委會四個界別中的團體票改為個人票,或會修改界別內議席分配,或在原有的四大界別內加入一些新的界別,以擴大提委會的代表性。三是民主程序方案:這種方案是在提名程序中做工夫。四是「白票守尾門方案」。五是真「袋住先」方案。政府一直都說要港人「袋住先」,但卻沒有具體說明如何「袋住先」。「袋住先」應是指一七年的方案並不是終極的方案,而二二年的方案是可以進一步改進的。
否定政改發展的所有可能性
戴耀廷指這五個可能方案反對派一概不會接納,必然是「立法會否決及原地踏步為終結」。這反映了反對派採取了「三不」的路線:不尊重中央憲制權力、不理性、不妥協。這條「三不」路線,在兩年前制訂「佔中」計劃的時候,就已經提出來了。「佔中」雖然徹底失敗,但是反對派並沒有改弦易轍,或者說,他們幕後的外國波士並沒有死心,繼續指揮他們衝擊下去。外國勢力的意圖,就是建立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要奪取香港的管治權。所以,他們就是要挑戰中央憲制權力,挑戰人大決定,要拋開基本法,用暴力和非法手段,脅迫中央政府。
他們爭取的目標是不理性的,他們提出所謂「公民提名」和「國際標準」。實際上,國際並沒有劃一的提名方案,所有國家或地區遵循的標準,就是依憲制文件,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結合當地的歷史和文化而制訂。香港的法律地位,就是中央政府轄下的一個地方政權,基本法並沒有「公民投票」的制度,也沒有「公民提名」的制度,這是政治現實。反對派離開了這個現實,提出了許多國家都沒有的「公民提名」,還冠上「國際標準」,在道理上講不過去,實踐起來也沒有成功機會,只能夠碰得頭破血流。
不理性不妥協 一意孤行
他們還採取了不妥協的鬥爭策略, 一意孤行,中央要聽我的,否則,就要對抗到底。而香港的民意怎樣,完全不考慮。他們互相綑綁,互相比較誰最激進。結果,所有的「佔領」行動,都是傷害香港市民的,引起民怨四起,最後遭到了徹底失敗。
「佔領」行動失敗了,失去民心了,他們沒有總結經驗教訓,仍然希望策動第二次「佔中」。不過,增加了一個內容,就是學習台灣的「太陽花革命」,全面採取台灣民進黨鼓吹的「本土主義」,推青年人衝鋒陷陣的鬥爭策略,利用互聯網社交群組,散播謠言和信息,繼續挑動對抗。反對派並不理會社會依法落實普選的主流民意,堅持政改「原地踏步」。這恰好說明,他們是「真不要普選」派,他們一定被「香港要普選」的洪流所淹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