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張振福在創作中
在周口鄲城,有這樣一個農民,自小喜歡玩黃土泥巴,不僅把「玩」泥巴當成職業,還經過自己的一番鑽研,把黃河花園口的泥土和家鄉鄲城的泥土混合、塑造、鍛燒,製作出一個個反映豫西鄉土氣息的泥塑人物。這些泥塑不僅享譽中外,還多次獲獎。
張振福,中國泥塑藝術領域不得不提的人物,他手中的「人物」不僅在2014年進入聯合國總部「一展身手」,還多次被當做「國禮」贈予外國來賓,就連台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也將他的作品收入囊中。或許,對海外僑胞們來講,這些兒時玩過的泥巴被寄予了太多的鄉愁。■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靳中興
在中國泥塑領域,張振福的作品是最有特色的:農村田間地頭的勞動情景、日常生活點滴暖意,任何一個場景,無論是鋤地、牽牛、犁地、收割,還是吃飯、洗碗、聊天......都被張振福盡收眼底轉而幻化成蝶。
張振福手中的農村生活
張振福將河南周口可愛有趣的豫東農村生活畫面融入自己的作品中,用熱情飽滿、誇張粗獷的方式予以表現。這在中國整個泥塑領域都是獨樹一幟的。以這些樸實的勞動人民為題材,張振福創作了1,000個泥塑人物,生動再現了當地農村的200多個生活場景,也凝固了許多逝去的記憶,如推磨、唱評書、賣油翁、小貨郎,還有剃頭、編籃、紡花、織布等。
張氏最擅長捕捉豫東農村人物平凡生活中最具動感的瞬間,在攝影還未走入尋常百姓的年代,這些作品真實地還原了彼時的場景。他手下的人物造型多是瞇着小眼,咧開大嘴,憨態可掬,展現了整個農村生活的情態和情趣,表現出農民勞作後滿足和幸福的心理狀態,以及歷盡滄桑和苦難後表現出的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堅強和任勞任怨的堅毅精神,傳達出豫東農村最底層勞動人民甘於平淡,樂於奉獻、頑強拚搏的精神意識。
藝術之路曲折而艱難
如果不能深刻體會農民生活的現狀、對黃土地有深厚的感情,是無法創作出這樣讓人飽含熱淚的作品的。1967年出生的張振福,父親是皖西一帶有名的民間藝人,受其影響,張振福自幼便喜歡泥塑藝術。兒時,父親在雕刻《木蘭從軍》、《八仙過海》等人物圖像時,他也在一邊模仿。上世紀八十年代,他考上了河南沈丘師範美術專業,在這裡,他系統地學習了美術理論。後來在河南教育學院藝術系進修深造,更加奠定了他的藝術功底。畢業後分配到家鄉周口鄲城任中學美術老師的經歷,使他的雕塑創作日趨完美。
中原大地,處處都是厚重的歷史和神奇的傳說,這些都成為張振福取之不竭的資源。1987年,張振福來到鄭州邙山腳下黃河岸邊的黃河名勝風景區,與人合作創作了大型磚雕作品《西遊記》,引起業界乃至全社會的轟動,更激發了他以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為題材創作雕塑的動力。
其後,張振福投拜美術大師韓美林,隨後又到天津泥人張工作室汲取泥塑技藝精華。作為七尺男兒的張振福,把玩泥巴當成正經事,引來了諸多非議。而手中的人物時為光着膀子的壯漢,時而是坦胸露乳的婦女,成了不少「正經人」眼中的「逆襲」。任性的張振福頂住了壓力,甚至花錢買來專門的泥巴來「玩」。好在張振福的妻子對他這種「癡迷」給予了理解和支持,才使得他的藝術生涯沒有夭折。
「黃土情」遠播海外
張振福的泥塑作品曾應邀在日本、澳門進行專場展覽,並40餘次獲得國內國際大獎。其作品《春播》摘得第十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最高獎百花獎,泥塑《黃河人》由於反映了中原大地普通百姓的質樸和豪爽,被台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收藏。
在2014年10月份聯合國奧地利維也納會展中心舉行的「中國民間藝術展」上,張振福的作品為奧地利的各界人士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視覺饕餮盛宴,其中《小夥伴》、《童趣》、《黃河人》被當做國禮贈送給奧中友好協會。隨着他藝術造詣的不斷深厚,中國雕塑家協會會員、中國雕塑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研究院院士,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河南省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等職冠以項下。
直至目前,張振福的泥塑已經成為中原民俗的名片,被美國、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亞、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收藏家收藏。他個人希望能建造自己的民俗泥塑藝術館,並且在新加坡辦專場展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