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禎兆
無論是餵不餵母乳、用什麼療法治病、打不打疫苗,都曾聽過無數父母出現分歧。
有一位已為人母的朋友,因為一直認識很多其他媽媽,聽過不少疫苗副作用的經驗分享,自己一直不想讓孩子打針,但丈夫十分反對,後者也沒有什麼理據,只是覺得要信「科學」和現代醫學。朋友敵不過他及其他家人的反對,結果接種至四個月的疫苗,後來把心一橫,找來多點資料去說服身邊人,最後決定不打六個月及以後的疫苗。
很多爸爸都覺得媽媽太緊張,太不科學。他們以為女性十月懷胎很辛苦,但同時也令伴侶變得神經質,於是把太多歪理都塞進腦去,而以為自己才是「理性冷靜」的「智者」。但其實在外國,普遍用心用力去搜集資料的大多為母親 ,我家的情況也不例外:一是母親聽過多一點的故事;二是聽過更多的疫苗後遺症故事;三是作為母親的女性有更大動力去保護孩子--餵母乳所付出的代價那麼大,可是一接種疫苗後孩子卻判若兩人暮氣沉沉,而且人母對孩子的情緒變化更敏感。
至於用什麼療法,父母更可由孕期爭論到孩子出生。聽聞有丈夫連妻子產前調理也干預,真是「科學」上腦,對二千多年來的臨床實證視而不見,卻熱烈擁抱發展只得二百多年歷史的現代醫學。孕期間畢竟身體還是女性的,準媽媽去看醫生,吃中藥,只要能堅持,主動權通常仍在女性手上。但孩子出世後,爸爸恃着自己的五成「擁有權」,不准孩子吃其他藥,副作用奇多的退燒藥反而餵得寬鬆,令我一些母親朋友都氣結。
現在資訊發達,要說服對方可說既容易又艱難--「容易」在有海量資料可以給對方看,但「艱難」在對方肯用心的話,也可以找另一方如山高資料來辯駁。但我想說的是以上過程絕對有益無害,反而能令雙方更明白健康為何物,認知得越多,一定比只信醫生或政府好。從來決定都該是這樣做的--在知情及多方面對照的不同角度下達成兩人彼此的共識。
其實這些分歧,更可以蔓延至與上一代爭辯。身邊的女性朋友說,奶奶分明也是知識分子,卻對疫苗及奶粉深信不疑。對疫苗的盲從還可以理解,但對奶粉的迷信就真的令她抓狂。即使帶奶奶到健康院聽護士講解人奶的好處,但還是間歇性地追問「是否不夠飽呀」,「奶粉都很好呀」等等,希望給孫兒添加「營養」!不知道一旦成功立法更嚴格管制奶粉廣告,能否改變她們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