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唐旻肝癌的研究表現出色,去年奪得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成為全國100位、全港2位獲獎者之一。莫雪芝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實驗室裡的科研人員,給人的印象都是穿着平淡乏味的白色實驗長袍、架一副厚厚的眼鏡,再戴上頭罩、口罩,穿起手套,所有人看上去都是一個模樣,很難想像外形亮麗的唐旻,居然也是其中一分子。唐旻坦言,與同屆本科畢業的同學相比,走科研這條路,令她的薪酬不知不覺間和別人有了差距,上班時間更是一周七日、每晚工作至九時十時,但她沒有抱怨甚麼,反而感謝家人和男友的體諒。
回想起自己為何對科學有興趣,唐旻表示,當年中六,被安排到港大作一日遊,「當時我只是中學生,走進去生物研究室,發現在實驗室的設備下,可以很細微地看到細胞的一部分,覺得很有趣很神奇。」怎樣神奇呢?唐旻笑言,再解釋下去或會令人覺得她很像「書蟲」,「我覺得細胞很複雜,卻很有組織和規律。」
由「好驚」老鼠 到與鼠對話
不過,要做肝癌研究,除了面對細胞,還要面對老鼠,第一次接觸時,她也坦言當時「好驚」,花了不少時間為自己做「心理開導」,「唯有不斷對自己說,牠比我更害怕啦!我比牠大那麼多。」此外,她亦會嘗試和老鼠對話,希望安撫牠的情緒,令牠穩定一點,也令自己安心一點。
畢業後,大家有各色各樣的出路,各人都面對自己的「人生交叉點」,有同學去藥廠做銷售員,有人去了實驗室做研究助理,甚至有人轉行當了消防員和空姐,但唐旻卻從來沒有想過從事另一份工作,「我覺得在院校做研究的自由很大,即使你去了外面的實驗室,可以做研究,但做甚麼研究、走甚麼方向,都不是自己能決定的,只是執行任務;做藥廠銷售員,其實也是跑醫院、跑數,並不那麼有趣。」
不過,唐旻亦表示,4年的時間,也令她和同屆本科畢業同學的薪酬有了差距,「起碼相差了1倍吧,但我不太介意,幸好我自己不是生於有經濟需要的家庭。」當然,這亦少不了家人的支持。此外,唐旻的男朋友也特別體諒她的工作,「做研究人員,很多時候其實都返足7日,每天工作至晚上九時十時,也沒有太多時間拍拖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