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孫西
2015年1月14日,特首梁振英發表了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 令人關注的是,梁振英在發表施政報告時,點名批評港大學生會官方刊物《學苑》,指其去年2月以《香港民族 命運自決》出版封面專題,前年又編印一本名為《香港民族論》的書,主張香港「尋找一條自立自決的出路」。梁振英指出,不能不警惕《學苑》和其他學生,包括「佔中」學生領袖的錯誤主張,他又要求與學運領袖有密切關係的政界人士勸阻。社會各界人士認為,在「一國兩制」的大前提下,鼓吹「港獨」是完全不恰當的,更會將香港推向危險的邊緣。
以法治為核心推動政制發展
眾所周知,香港不是獨立國家、不是獨立政體,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高度自治的特區,故有人公然鼓吹或發表「香港獨立」這一類言論,是完全不恰當的。香港發生了曠日持久的「佔領」行動,參與的青年人表達的訴求具有偏激的「本土意識」,以至是「港獨」思想,而《學苑》所說的「香港民族自決論」,更是眾多「本土意識」中最為激烈,中央及特區政府有必要加以批評指出、以正視聽。
施政報告引言部分強調,法治是香港的基石,香港的民主必須是法治下的民主;在追求民主的同時應依法守法,否則便淪為無政府主義。從「佔領」行動可以看出,香港少數青年對「一國兩制」存在錯誤理解,忘記了「一國」的大前提。特首在施政報告中,重申「一國兩制」的概念,希望香港青年人能明白「高度自治」並非完全「自治」,所謂「香港民族自決」等主張,更是離經叛道,完全背離「一國兩制」精神。施政報告引導香港青年充分了解國家與香港之間的憲制關係,務實討論政制發展。
加強青少年教育和發展工作
在施政報告中,青少年政策成為新熱點。從大、中、小學,直至幼稚園都有詳盡的計劃,重在加強年輕一代認識國情、創造條件培養更多人才。具體的香港青年政策,主要有以下幾點:培育本地人力,為年輕一代創造更多元化和具前景的就業機會;資助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最少各一次到內地交流;大幅增加香港與內地中小學締結姊妹學校的數目;與內地各省市研究擴大和加深交流合作,拓寬香港青年人視野。特區政府還有意與非政府機構合作設立青年創業基金,涉及金額約5至10億元,同時推出「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資助青年人創新與創業。
施政報告指出,教育局會更新中國歷史及世界歷史的課程內容,加強師資培訓,提升學生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興趣和認識,及擴闊國際視野。報告提到,特區政府要求各院校認真檢討財政狀況,並盡量將盈餘以不同方式回饋學生,例如減學費、向清貧學生提供獎學金或助學金等。此份施政報告,固然不可能滿足香港青少年的所有訴求,但是它具有重視香港青少年教育和發展的施政理念,並且推出一系列確實可行的政策,讓香港青少年有充滿美好的未來。
廣納人才發展創新科技經濟
香港作為國際商業城市,廣納四方人才是香港從小漁港發展成為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的重要因素。事實證明,人才因素決定香港的未來發展。香港經濟要大發展,首先應改變人才結構。施政報告提出,香港將推行實驗計劃,吸引已移居海外的中國籍香港永久居民的第二代回港發展。放寬現有「一般就業政策」、「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及「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下的逗留安排,調整「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下的綜合計分制,吸納更多擁有優秀教育背景或國際工作經驗的年輕人才來港發展。同時,研究制定人才清單,吸引高素質人才。
學者預言,新經濟的浪潮已經出現。施政報告在創新和科技方面用了很大篇幅,可謂是濃墨重彩。施政報告提到:科學園第三期將於2016年全面投入運作;建議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50億元;開展「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第一輪申請工作。學者認為,香港需要加強創新科技發展,使經濟模式更多樣化,而大眾對教育的觀念也需改變,給年輕人提供更多空間發展創新科技。應該看到,香港在創新科技方面一定要與內地合作,這樣才能產生多方面的益處,除了落戶香港的內地科技企業會在港納稅外,也能增加港人的就業機會,促進兩地學者之間的互動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