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智文 教育工作者
特首梁振英日前發表施政報告,當中第七章「青少年教育和發展」,提出「提升學生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興趣和認識」、深化學生生涯規劃、資助學生到內地交流、倡議成立「青年發展基金」等多項措施,在在值得重視。
首先,正如特首在「引言」明確指出,青年應「充分了解國家與香港之間的憲制關係」。觀乎港大學生會刊物《學苑》所謂「香港自決」的謬論,特首對《學苑》和《香港民族論》的評論是出於對青年人的關切。反之,《學苑》前編輯認為特首干預學術和言論自由云云。問題是,為何青年學生竟會提出「香港民族 命運自決」如斯危險的主張?言論自由不是絕對的自由,提出「香港自決」之議本質上有乖事實,甚至有分裂國土之嫌。
眾所周知,香港是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部分青年人顯然不了解基本法,若然認識,仍然提出此等議題,就是排拒接受基本法的心態使然。觀乎近年所謂的「本土意識」萌芽,提出「蝗蟲論」,乃至有人舞動「龍獅旗」,足見「港獨」思潮不可不提防,防微杜漸,特首提出警惕之聲,理所當然。正因如此,施政報告提出「更新中國歷史及世界歷史的課程內容」,至關重要。筆者認為,香港青年人對中國近代史,以及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問題談判、基本法草擬的漫長過程、香港在過渡期,以及九七回歸後的種種發展,其實不甚了了。青年熱衷政治,值得讚賞,但他們的見解往往只流於「想怎樣便要怎樣」,甚至只懂硬搬西方的一套,思想主觀和褊狹是部分青年人的通病,而再追問他們看法的依據,多說不清。他們未能溯本追源,未能認清凡事有其歷史發展軌跡。如是,鞏固青年人對歷史事實的認識,不應忽視。
第二,施政報告提出「資助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最少各一次到內地交流」,這是一個十分具體的建議,值得支持。筆者認為,這些交流活動,不應是浮泛的觀光,而應是具深度的生活體驗,形式可以是做義工、考察和實習等,不拘一格。讓香港學生與內地青年人交流學習和生活,了解兩地在文化上、發展上的異同,從中培養青年人包容的胸襟,了解彼此尊重的重要性。
第三,特首倡議成立三億元的「青年發展基金」,以配對方式,協助青年人創業。目下,部分青年人埋怨社會上流機會不足,或懷才不遇,基金的創設,正好為青年人提供創業資金,讓有創意、有能力的青年能發揮所長,貢獻社會。
總的來說,施政報告中有關青少年的舉措,值得支持。然而,施政報告甫出,部分青年人便「條件反射」式群起而攻,他們應先認真讀一遍施政報告全文,方下評論,不然,只會又再一次犯上以偏概全的毛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