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勝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執行會長
特首梁振英發表題為「重法治 掌機遇 作抉擇」的施政報告,將「重法治」擺在前所未見的顯著位置,特別批評「香港問題、香港解決」違憲,提醒廣大市民,法治精神是香港的核心價值,是推進民主、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大前提,港人既要吸取「佔中」的教訓,更要警惕遏止「港獨」蔓延。施政報告圍繞經濟、民生提出長短兼顧的務實措施,有效回應社會的訴求,為香港長遠發展訂明方向,充分體現梁振英和特區政府敢於承擔、積極有為的作風和魄力。社會各界應大力支持梁振英及特區政府落實施政報告的各項大計,爭取經濟、民生、民主各項發展的新突破。
「重法治」敲響反「港獨」警鐘
法治是香港最大優勢,是長期繁榮穩定的基礎。但是,非法「佔中」對本港法治造成嚴重衝擊。施政報告的序言開宗明義指出:「香港是法治社會,只要依法守法,把握機遇,敢於抉擇,我們就可以推進民主,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施政報告還強調,在政制發展方面,只要嚴格按照基本法和人大決定,500萬合資格選民就可以歷史性地在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這是香港民主發展的重大進步。施政報告強調「重法治」,強調政制發展必須根據基本法和人大決定,具有激濁揚清的作用,有助港人對違法「佔中」破壞法治作出反思和總結,更明白必須依法推進民主的重要性。
此份施政報告中最引人關注的,是點名批評香港大學學生會刊物《學苑》鼓吹「港獨」。政府在施政報告開首即明確反駁「違憲思潮」及違反香港基本法的政改主張,過去從來沒有,反映出政府「重法治」的新動向、新信息。「佔中」的慘痛教訓說明,對於歪論不及時制止,任由其惡性發展,將對香港造成難以估計的傷害。鼓吹和煽動「港獨」,嚴重違憲違法,危害性更大。
近年《學苑》鼓吹「港獨」,不僅從思想、輿論等各個方面為違法「佔中」做了全面動員鋪排,而且《學苑》鼓吹的「命運自主」、「殺出血路」、「武裝獨立」、「港獨」與「台獨」聯盟等主張,都完全滲入「佔中」行動而非僅停留在言論層面。「佔中」行動從第一天起,就在金鐘大台的背景板上打出《學苑》鼓吹的「命運自主」口號,這個口號反映了「佔中」組織者的真實目的,就是要求香港「自決」乃至「獨立」。與此同時,「佔中」組織者還提出「香港問題香港解決」、「Hong Kong is my country」等「港獨」主張。「佔中」組織者與「台獨」聯盟共推「佔中」,沆瀣一氣,狼狽為奸。「佔中」期間出現嚴重暴力行為,《學苑》鼓吹的「殺出血路」、「武裝獨立」已成為行動。鐵證如山的事實證明,「佔中」就是一場「港獨」行動。
香港不是獨立的國家、不是獨立的政體,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下高度自治的特區,在「一國兩制」的大前提下,鼓吹「港獨」是完全錯誤的,更會將香港推向危險的邊緣。施政報告反思「佔中」教訓,對「港獨」提出警示,顯示特區政府對「佔中」此類動亂以及「港獨」趨向,高度警惕,絕不姑息,及時防範「港獨」言論蔓延氾濫,誤導市民,危害港人福祉和國家安全。
全面關顧經濟民生為民謀福
重視民生,是梁振英施政理念的一大重點。此份施政報告在房屋、退休保障、安老、人口政策以至協助年輕人向上流等方面,都照顧市民的需要。最重要的是,拿出切實可行的具體方案,並在財政上作出安排。例如推出「廉價公屋」以先導計劃出售給「綠表」人士,助中低收入家庭置業,拓寬住屋階梯;為退休生活保障預留500億元,因應人口老化,解決有需要長者的安老問題;推行自願醫保和擴展公私營協作計劃,照顧普通中產醫療需要,減輕公營醫療體系負荷過重的壓力。
這些措施都是針對本港長期議而不決的「老大難」問題,顯示梁振英和特區政府有決心、有能力、有信心處理施政難題,敢「啃硬骨頭」,真正為民着想,替民排憂解難。此份施政報告提出的建議和力度,未必能夠完全處理困擾多時社會矛盾,但最重要的是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可以繼續凝聚社會共識,集思廣益,為改善民生出謀劃策,為逐步化解香港的深層次矛盾營造有利氣氛。
發展經濟是首要任務,是改善民生的基礎。施政報告在改善民生大篇幅落墨,亦無忽略經濟發展。施政報告提出,推行總值10億元的「專項基金」,協助香港企業建立品牌、升級轉型和拓展內銷,發展內地市場;落實香港國際機場三跑道系統計劃;建議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50億元,對創新及科技的發展提供持續和全面的支持;設立「企業支持計劃」,加強資助私營機構的研發項目;特區政府將與廣東省政府在覆蓋南沙、前海和橫琴的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緊密合作,為港人港企爭取創新的合作模式和最大的發展機遇;配合國家「十三五」規劃,向中央政府提交建議。這些建議和計劃,進一步鞏固香港的現有優勢,把握住背靠國家的良機,促進兩地的互利雙贏合作,推動香港產業多元化,為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注入源源動力,市民可分享到更多經濟繁榮的成果。
各界應用好機遇做好抉擇
香港人勤奮、守法、拚搏,香港有國家的支持,有發展的動力。社會各界應以大局為重,為香港福祉着想,團結一致,支持特首梁振英落實務實有為的施政報告,用好機遇,做好抉擇,提升香港競爭力,維護香港穩定繁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