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盈慧
日前乘搭隧巴,車廂對座的中年印度女子和她三個兒女,都穿着一身整齊新衣,兩個哥哥約八至十歲,小妹妺約五歲,也許因為年紀最小,媽媽為她悉心打扮過,漂亮趣致,特別吸人眼球,小女孩發現我注視她,也定着眼睛凝望着我,我豎起大拇指讚她,她會意笑了,隨即兩隻小手,拇指貼拇指,食指貼食指,拱成心形跟我打招呼,看她那麼可愛,就給她和她的兄弟每人一個紅包,小女孩拆開封套,看到她沒見過的鈔票,問她哥哥是甚麼?哥哥也掏出紅包的鈔票,興奮地告訴妹妹和媽媽:「五十蚊呀!」她媽媽向我點頭致謝後,半笑罵他們沒禮貌,說紅包不可以當人家的面拆開,還教兒女說恭喜,三個小朋友便齊聲拱手說:「身體健康!新年快樂!」說的居然都是字正腔圓的廣東話,於是明白到,這個印裔家庭,早就已經投入香港華人社會,媽媽可能還是移民第二代,不然廣東話不會說得那麼好,因為很多上一代居港的印度人,很多都能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這媽媽對中國風俗習慣的熟悉,便很有可能源自父母。
在中國人的節日裡,一家人穿得那麼得體,很明顯是出自對別人國家的尊重,尤其使人感動的,還是對小兒女的教養,看到讚美的大拇指,小女孩收到訊息後,不是平時飽受家庭「愛的教育」,怎會第一時間手指靈活勾出心形回報,這種出於中國傳統家庭的教養,在這城市已漸漸式微,曾經就聽過有些父母得意地對人說:「我這個兒子,沒一百元的利是都看不上眼。」那種功利主義教育,真的教人寒心。
異族人士新聞,負面正面都有,新一代的異鄉異客,不懂入境問禁,難免一時未能投入新的環境,但是如果父祖輩早二三十年已落地生根,愛上自己居住的地方,而又融入當地文化,自力更生,少了怨氣,自然生活過得正面,眼前這家印度人就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