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樹廣
香港是一個高度殖民化的城市,街道名稱可見一斑。人們熟知的砵典乍街、軒尼詩道、皇后大道、告士打道、莊士敦道等,均以英人姓名命名,總督將軍、商賈名士,非富即貴。漫步港島的寬街窄巷,似翻閱歷史教課書,一條條用洋人姓名寫成的街巷串聯起「東方之珠」的百年滄桑。西人崇尚個人英雄主義,古希臘神話中的泰坦和普羅米修斯等神祇都是頂天立地的英雄。及後,歐洲經歷了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洗禮,英雄崇拜情結更加熾烈,追求榮譽和冒險精神,哥倫布地理大發現、庫克船長環球航海等重大事件無不與此相關,英國也從孤懸歐陸外的島國,成為擁有五十餘個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國」。試想,若能將自己的名字鐫刻在殖民地街道上,那該是何等榮耀啊!
香港大部分街名具有強烈的殖民地色彩,而少量用華人名字命名的街道點綴其間,折射出殖民時代華人的坎坷命運。有本介紹香港掌故的書,說香港僅有四五條以華人名字命名的街道,寶珊道、旭龢道、李陛街和何東道等。其實,除了這四位深受殖民當局信任和尊崇的華人領袖外,以華人名字命名的街道還有十幾條。
先說幾條主要的街道。寶珊道位於港島區西半山。韋玉(1849年-1921年),字寶珊,祖籍香山(今中山),十八歲負笈英國,畢業於蘇格蘭著名的大來書院,是最早留歐的華人之一。一八七二年回港後加入有利銀行,協助父親發展業務,娶立法局第二任華人議員黃勝長女為妻。他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參與創辦了保良局和團防局,還被推舉為東華三院主席。一八九四年香港爆發鼠疫,他奔走呼號,向華人解釋港府措施的必要性,化解了華人不滿。一八九六年他被任命為第四任立法局非官守議員,逝世前兩年成為第二位華人爵士。他死後極盡哀榮,港府將西半山一條小街以他的名字命名。
寶珊道往西行,便是四百米長的旭龢道。羅旭龢(1880年-1949年)是帕西華人混血兒,前立法局第七任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對香港教育和文化事業貢獻良多。一九二五年省港大罷工期間,他反對武力解決工潮,充當港府與工人間的斡旋人,歷史評價很高。日治時期,他作為華人領袖協助日軍管治香港,被中華民國廣東省政府列為漢奸通緝。旭龢道是他私人發展大宅時開闢出的道路,遂以己名命名。
何東道位於九龍塘,以昔日華人首富何東名字命名。何東的事蹟不必多說,凡對香港歷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熟知他。李陞街位於西營盤,李陞是香港富商和大慈善家,曾參與創辦東華三院,聲名顯赫。
銅鑼灣是華人街名較為集中的區域,得益於華人巨賈利希慎。利希慎曾是香港「鴉片大王」,祖籍廣東新會,故新會的名流賢士都沾上利家之光。除了希慎道,銅鑼灣有一條以明代著名思想家陳白沙命名的街道,叫白沙道;有以清末戊戌變法名士梁啟超名字命名的啟超道。附近還有一條蘭芳道,我原以為是因京劇大師梅蘭芳而得名,原來是以利氏的太太黃蘭芳名字命名的。中環有以富商金利源名字命名的利源東街;北角的春秧街,以華僑糖商郭春秧的名字命名;屯門的杯渡路,由南北朝時期的佛教僧人杯渡禪師名字而來;香港還有壽臣山道、肇堅里、達之路、曹公街和龍琛路等。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人是愛遺忘的動物,好在香港的老建築和老街名還在,不時勾起我們對昨日的懷想,引發對明天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