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先閱讀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學苑》最新一期以「雨傘世代自決未來」為封面主題,刊出社論《苑論》及多篇文章,而署名「梁辰央」的《本土革命誓守族群》一文,言論最激進,竟聲稱「港人面臨滅族,只有一場徹底的本土抗赤革命,方可自救」,又稱「港人如今無路可退,要不就負隅一戰,奮起革命,要不就屈從一統,淪為奴才」,稱和平抗爭「走到絕路,以武抗暴是唯一選擇」。 ■資料來源:綜合各大報章
資料B:香港各界人士狠斥,《學苑》不停宣揚分裂國家的荒誕言論, 「愈寫愈離譜」,相信香港絕大多數市民不會認同其錯誤主張,因為香港人同時亦是中國人。正如生活在北京的人,既可自稱為北京人,但同時亦是中國人。 ■資料來源:綜合各大報章
資料C:有中史科老師表示,鼓吹「港獨」的人是無視及不尊重歷史,香港何時被英國殖民統治、何時回歸祖國等,全部都有來龍去脈,不可否認。當香港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實在難以成立。香港人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其背後有龐大的國家文化,同時,其政治、經濟、文化都與中國密不可分。認同 「港獨」只是脫離現實、抽離歷史的錯誤主張。■資料來源:綜合各大報章
想一想:
a. 參考資料A及就你所知,試分析「香港人」身份的形成原因。
b.參考資料B及就你所知,試分析香港人認同「中國人」身份的原因。
c.參考資料c及就你所知,哪些因素影響香港居民對本地的歸屬感和國民身份認同?
參考答案:
a. 「香港人」身份形成原因
.香港人的優越感
自香港被英國殖民統治後,很多人為了逃避內地的動亂而來到香港居住。逃難來到香港的人,本來只是抱着難民心態暫居於此地,但後來卻被迫長居於此。港英政府又有系統地進行「去除民族認同感」過程,使身處在香港的「新移民」感到他們自己處於非西人及中國人之間,而漸漸建立起「香港人」這個身份。香港實行資本主義制度,而內地則走社會主義道路,兩地發展經驗的不同,影響了「香港人」的身份認同,使香港華人產生了一種優越感,這種優越感使他們對「香港人」和內地人身份的看法存在差異。
.本土意識的出現
香港人的本土意識,在 20世紀60年代末滋生,在七八十年代茁壯成長,它是指戰後土生土長一代的集體經歷和一些共享的生活方式。1967年後,面對社會的動蕩不安,港英政府開始對社會問題作出回應:推行連串的社會政策,如10年房屋計劃、9年免費教育、發展新市鎮等:政府又推動文化節目,如香港節、香港電影節等,以豐富市民的精神生活,香港居民對於香港的感情亦日漸增加。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成長的香港人,秉承上一輩香港人的傳統,不斷建立自己的文化,再加上香港經濟急速增長,成長於70年代的新一代便首先形成「香港是我家」的歸屬感,並確立了「香港人」這身份。
b. 香港人認同「中國人」身份原因
.「中國人」身份是「先賦身份」
香港居民一般認為自己既不是「西人」,也不是「中國人」。可是,當香港人一離開香港,例如到外國旅遊、升學,或在國外遇到危難時,正由於香港居民及內地人均是黃皮膚、黑眼睛、黑頭髮,這時便不會視內地人為「他者」,而會視所有「中國人」及中國政府為自己的依靠,不想把自己局限於「香港人」的層次上。
. 對國家民族的感情
大部分香港居民本身在血緣上也是對中國抱有特殊感情,而香港居民愛「中國」的部分元素,在適當的時候便會顯露出來。如1970年代的保衛釣魚台運動等。香港人在不同時期、不同事件上均表現出對國家民族的感情。從這些事件,可見香港居民普遍認同「中國人」的身份。
c. 香港居民對本地的歸屬感和國民身份認同的影響因素
. 歷史因素
香港居民擁有多元的身份,主要是受到香港複雜的歷史背景所影響。在18世紀,清廷先後將香港島和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的土地割讓給英國,並在1898年租借香港深圳河以南、九龍界限街以北及附近約200多個離島予英國,自此有着殖民地管治下「香港人」的身份。回歸前,由於英國政府的「殖民」管治,香港不論在政治、社會及經濟體制上均與內地不同。在與中國分離的情況下,不少香港居民均對自身「中國人」的身份感到糢糊。
.經濟因素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國家一直以社會主義制度運作,內地在經濟上較為封閉。另外,由於香港早期經濟發展步伐較內地快,而內地直至1979年改革開放以後才急速發展,使香港在經濟上發揮了帶領者的作用。這種經濟上的優越地位,使香港居民認為自己與內地的「中國人」不同,甚至對內地的同胞存在歧視和貶低的心態,抗拒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但隨着內地的改革開放,內地經濟發展一日千里,加上香港回歸以後,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的簽訂、內地遊客以個人遊來港,香港人對內地的認識加深,對「中國人」身份認同亦有所提升。
.文化因素
20世紀80年代時,普遍家庭已擁有電視機,而當時的電影、電視劇多以普羅大眾的生活背景為題材,如取景自公共屋村等,容易引起普羅市民共鳴,並成為當時群眾的焦點,為群眾提供了共同的話題,而逐漸形成一套「香港人」的文化,並認為擁有這套生活文化的人,才是「香港人」。大眾傳播媒體促使了「本土意識」的出現,為人們提供了一種集體成長的經歷,形成了一種屬於「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和歸屬感。香港「本土意識」的出現,阻礙了國民身份認同和歸屬感的形成,甚至會把「香港人」、「中國人」的身份割裂來看待。
.教育因素
香港的國民教育早於1985年已在發展,當時的教育署提出《學校公民教育指引》,要求學生認識中國事務、愛國及以身為中國人而感到自豪。及後,教育署於是在1996年修訂了《學校公民教育指引》,加入「對國家歸屬感」、「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民族主義」及「愛國主義」等概念。在學校教育方面,特區政府為培養公眾對國民身份的認同及對國家的自豪感,大力推行國民教育。如教育署於1998至1999學年,制訂初中公民教育課程,以提高學生對國家的認識和培養歸屬感。在2001年,當局更把「國民身份認同」列為學校教育中的其中一個學習宗旨。
由上可知,香港居民對本地的歸屬感和國民身份認同,是受到了以上四項因素所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