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蘭桂坊,打扮得鬼模鬼樣的人們,在詭異氣氛中狂歡。 資料圖片
談到「中西文化節日比較」這個題目,牽涉了3個通識的單元。中西節日最不同的地方,同學可以從「傳統民俗節日」與「宗教節日」兩個方向作思考。中國節日中比較重要的有春節、中秋節、清明節等,這些都與家人團圓、祭祖等主題有關,可見中國強調人倫關係。西方節日則有濃厚宗教色彩,例如聖誕節是基督教徒紀念耶穌誕生的一個重要節日。而慶祝方法上,中國着重與家人一起度過,而西方傾向與朋友一起度過。
節日重點變消費假期
如果談到「今日香港」,有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值得同學思考:某些傳統節日在香港是否已沒落,例如:天后誕、長洲太平清醮、譚公誕?相比西方節日,某些節日是否愈來愈不受年輕人重視,例如:清明節、重陽節?是否因為西方節日興起,所以很多中國節日原來的意義是否已經被淡忘?節日的重點是否已變成消費和假期?
物質主義盛行量化心意
在消費主義方面,香港慶祝新年的情況和西方慶祝聖誕時的情況也很類似,就是花費不少金錢購買大量禮物互送。背後可能反映物質主義盛行,將「心意」用「物質」和「金錢」量化。這亦反映了節日當中加入了不少商業元素。又如西方情人節,不少廣告都會宣傳要以花束、巧克力表達心意,推出情人節套餐等。相比傳統中國情人節(元宵節或七夕節),西方情人節的消費主義色彩在港頗濃厚。除此以外,最近亦新興了不少另類的「慶祝」方法,例如清明節不再親身去掃墓,而是付費去進行模擬網上掃墓。這些方法究竟是否可以接受呢?同學也可以多從文化、家庭、經驗等角度分析。
如果不從「今日香港」及「現代中國」的主題作討論,另一個相關議題就是「全球化」。在全球化之下,西方的節日逐漸在中國興起,香港的情況尤為明顯,例如:聖誕節、萬聖節、母親節、情人節等。另一方面,在吸納外來文化時,會出現篩選及本地化的情況。以香港為例,非基督徒也會慶祝聖誕節和復活節,但對他們而言,聖誕節只是有關聖誕老人傳說及互贈禮物的活動。宗教色彩不算十分濃厚。而萬聖節更成為兩大主題公園作招徠的噱頭。
「中西文化節日比較」這個題目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可以討論的方向很多。「中西節日」這個主題在通識課程中也有提及,同學不宜忽視這些課題。 ■劉穎珊
中文科5**狀元、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三年級生
延伸閱讀:
1. 《大學禁慶平安夜 傳統節日被「騎劫」?》,香港文匯報,2015-02-02,http://paper.wenweipo.com/2015/02/02/ED1502020028.htm
2. 《萬聖爭商機Trick or Treat?》,香港文匯報,2014-11-04,http://paper.wenweipo.com/2014/11/04/ED1411040028.htm
3. 《反思節日消費 建良好價值觀》,香港文匯報,2014-07-14,http://paper.wenweipo.com/2014/07/14/ED1407140025.htm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