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擴張失新鮮感 重振創意殺出血路
受全球經濟疲弱、美元走強及地緣政治危機影響,中國內地、香港、俄羅斯、日本及歐洲等地奢侈品銷售面對逆境,當中在香港,珠寶鐘錶和高檔手袋更滯銷。分析指,業界缺乏新穎產品是致命傷,加上部分品牌過度擴張,對消費者失去新鮮感和衝擊力。有見及此,不少公司銳意提升創意,或重新定位品牌形象,冀殺出一條血路。■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鍾洲、張麗斯
奢侈品市場去年在美國經濟復甦帶動下表現理想,但今年再面臨挑戰。高消費群購買力開始冷卻,同樣依賴國際市場的美國奢侈品牌也無法獨善其身。除了經濟因素,其他問題包括缺乏創作方向,以及目標顧客群的的生活方式與奢侈脫節。
Prada「海嘯」後收入首跌
意大利奢侈品牌Prada上一財年業績令投資者失望,是金融海嘯以來公司收入首次下跌,即使是在增長最快的亞洲市場,收入亦大跌5%。評論指出,擴張過度是Prada業績倒退的原因之一,管理層意識到此問題,計劃將原定今年新增65間分店的目標減半。Prada專攻高端顧客,副線產品則瞄準低端市場,卻忽略中間市場產品,隨着中俄等高端客戶因經濟放緩而減少消費,忽略中間市場對Prada的影響愈加明顯。
美國時裝品牌Ralph Lauren重回「可負擔奢侈」(affordable luxury)路線,搶佔中檔市場,卻令旗下產品容易造成混淆。同樣面對缺乏創意問題的尚有Bottega Veneta及Ermenegildo Zegna,今年表現料比去年更差。
日本市場佔美國時裝品牌Coach總銷售11%,由於日圓按年貶值12%,拖累Coach第二財季銷售額或下跌1%。珠寶品牌Tiffany早前宣布去年底節日銷售按年跌1%,前景同樣不樂觀。美國時裝品牌Ralph Lauren的收益有34%來自國際市場,詹尼資本市場公司指全球不利因素或損害其銷售,因此把其評級從「買入」降至「中性」。
華銷售放緩 品牌恐失一半生意
中國奢侈品銷售過去5年每季增長介乎20%至80%,但今年首個財季僅增長10%,第二財季料持續放緩,加上內地官場實行嚴禁送禮,高端品牌或損失40%至50%生意。地緣政治動盪也造成衝擊,美國著名時裝設計師Tom Ford表示,俄國受西方制裁,加上國際油價急挫及盧布急貶夾擊,俄消費者已改變消費習慣,減少到米蘭、倫敦等外國城市購買時裝,留在本國消費。
Burberry LV以量取勝失光環
路透社指,Gucci、Burberry、LV(路易威登)等在2000年代採取「以量取勝」策略,攻佔大眾市場,這為公司和股東帶來豐厚收益,但亦令品牌失去光環。於是在過去三至五年,這些企業致力重建品牌高檔次的形象。
LV去年改變策略,集中投資於產品創意上,並推出新的「V」字標誌和一系列高價手袋,重新取得品牌力量。Gucci也大幅縮減中低價產品,並進取地加價,但分析認為這有點操之過急,做法不及LV般循序漸進加價,以及避免過度改組產品線。Canali及Max Mara等家族經營品牌亦「靜靜起革命」,成功重新界定品牌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