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全國政協委員溫香彩。 本報北京傳真
今年是新《環境保護法》正式實施的第一年。「按日計罰」制度、環保公益訴訟制度等新增內容,是對污染現象打出的硬拳頭,服務於公眾對依法建設「美麗中國」的期待。
今年也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物理監測室副主任溫香彩投身環保事業的第十七個年頭。多年的環境監測工作,培養出她對數據科學性和準確性的執着追求,也讓她養成了簡單、低碳的生活習慣,她的家庭更是連續多年上榜北京市「綠色家庭」。而這份工作給她的最大成就感「就是看見藍天的時候」。■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 記者 王曉雪、聶晨靜
1998年,博士畢業的溫香彩從南國羊城北上抵京。對當年北京糟糕的空氣質量,溫香彩仍記憶深刻:「有天中午接女兒放學,她問我:『媽媽,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她說,2008年奧運會時北京環境質量已經有了顯著好轉。
PM2.5監測實時全覆蓋
近年來,PM2.5無疑是霧霾天的熱搜詞,也是公眾對中國的環境監測與發佈權威集中質疑的一個爆發點。2012年,在輿論的強大關注下,環保部發佈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首次將PM2.5納入衡量指標。也是從這時起,按照「三步走」的治理步驟,全國各地的環境監測站點因地制宜地逐步配備相關設備儀器,對PM2.5進行監測。
溫香彩介紹說,截至2014年底,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共1,436個監測點位已全部按照空氣質量新標準開展監測,提前一年實現《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目標。從2015年1月1日起,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網站對全國1,436個監測點位的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數據進行實時發佈。
想要「APEC藍」不能「短平快」
去年11月APEC期間,北京市民幸福地體驗了一把晴空萬里的藍天,「APEC藍」也由此入選2014年度十大科普事件之一,更得到了國家主席習近平讚賞。但對於有人建議應將APEC期間採取的一系列環保措施常態化的觀點,身為資深環保工作人員的溫香彩卻並不贊同。
溫香彩認為,空氣污染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霧霾治理不能搞「短平快」,而是要「恆久遠」。「APEC藍」的實現,靠的是採取汽車尾號單雙號限行、工地停工、企業停產等一系列強制性、臨時性措施。
「做環境保護工作、改善環境質量的目的就是讓人們有一個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採取這些措施,反而使得大家的生活更不方便,這就與我們的初衷相背離了。」溫香彩表示,實際上,空氣污染不是由單個工廠排污造成,也不是由哪一輛機動車的尾氣造成,而與每個人的生活方式相關。改善空氣質量得靠長期作戰,多管齊下,聯防聯控。
預警預報平台為藍天「保駕」
「要想見藍天,基本得靠『吹』」,雖為戲謔之語,卻也折射出空氣治理之路的艱辛。儘管環境保護與治理前路漫漫,調研時遭受白眼、惡語,甚至人身威脅,溫香彩仍保持着一片平和之心。
2014年,國家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預警預報中心成立,目前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大重點區域中心均已基本建成空氣質量預警預報平台,並開展重污染天氣預警預報業務。談及此,溫香彩自豪地向記者講了一件發生於APEC期間的小插曲。
「11月8號晚上,京津冀聯合會商專家組監測到北京周邊有一處污染團正往城中心來,PM2.5濃度呈現出了一定變化趨勢,發現原來是周邊工廠在偷排,相關執法部門立即就去叫停。」溫香彩表示,空氣質量預警預報與氣象預警預報不同的是,它不僅為大眾出行及生活提供諮詢,更重要的是為政府的治理提供參考,把污染降到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