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 偉
反對派以為趁李飛來港前夕發起聯署,就可以否決政改來要脅中央,結果弄巧反拙,李飛訪港行程隨即取消,綑綁原意是為了對話,但反對派過猶不及,毫無溝通誠意,反而斷了對話之路,令自己處於進退維谷之境。當中最高興的是誰?就是一直在破壞對話的激進派,李柱銘直到現在仍沒有放棄到外國「哭秦庭」,英美對他不待見,他連加拿大也不放過。李柱銘不斷要引入外國勢力干預本港政改,究竟是促成政改還是破壞政改,其實不說自明。
反對派綑綁計錯數,公民黨立法會議員湯家驊批評策略非常失敗,慨嘆自己枉作小人。但民主黨主席劉慧卿還要「死雞撐飯蓋」,指自己從來贊成溝通,但不應有前設,又說中央需要思考若政改方案不獲通過,對香港有何嚴重後果云云。中央固然希望香港落實普選,但如果一個符合香港基本法和人大決定的政改方案,一個得到主流民意支持,最終被反對派否決掉,責任就在於否決的反對派而不在中央。對於香港所造成的嚴重後果,責任由反對派一力承擔。
反對派自然明白否決政改意味着甚麼。激進派在多年來一直反對所有政改方案,現在再否決一次對他們來說問題不大,但民主黨上次政改中投下了關鍵支持票。如果增加5個「超級區議會」議席是民主的進步,這樣一人一票選特首怎可能是退步?民主黨如果堅持要投下反對票,如何向廣大市民交代?其實,民主黨未嘗不希望政改通過,卻被激進派以及黨內鷹派牢牢綑綁,被迫走上一拍兩散之路。但這種思維並不代表民主黨的整體想法。
民主黨對於政改立場至少可分為三派:一派是溫和派,他們與中央「交手」多年,深明中央的底線和顧慮,很希望在政改上取得一些成果,先落實一人一票選特首。二是鷹派。這些人以少壯派為主,不少與人民力量、社民連等關係密切,一直不滿溫和派路線,認為民主黨應該更加激進走得更前,何俊仁的「辭職公投」鬧劇正是這一派搞出來。三是李柱銘勢力。這一派在黨內勢力盤根錯節,立場靠近鷹派,但是「心在曹營身在漢」,籌謀的只是公民黨利益,是民主黨的「內奸派」。
正是由於這「三派」傾軋,導致民主黨在政改上令激進派有機可乘,成功綑綁。現在看來,要民主黨改為支持政改並不容易。但必須看到的是,民主黨雖然未必會全黨轉軚,但不排除會容許黨員自由投票。更重要的是,民主黨對於反對派的功能組別議員有較強影響力。民主黨不動,他們就不動。相反如果民主黨「鬆綁」,這些議員的政改立場亦可能調整。
現在歷史的機遇再次擺在民主黨面前,究竟是繼續任由激進派綑綁,此後不斷被激進派蠶食邊緣化,還是奮起一搏,果斷「鬆綁」,讓政改過關,是考驗民主黨中人的時候,也隨時關係到民主黨的存亡。而否決何俊仁的「辭職公投」建議,正是一個很好的「下台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