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蘇祿王御園」牌坊。 網上圖片
安立志
我國的安姓人家,有一支源於德州市北郊的蘇祿東王墓。明朝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贏得「靖難之役」,推翻了侄皇帝朱允炆,自己當了皇帝,史稱明成祖。朱棣登基後,改北平為「北京」,改年號為「永樂」。朱棣登基不久,即派三保太監鄭和下西洋,據說目的有三:一曰宣揚大明國威,二曰發展海外貿易,三曰尋找建文皇帝。15世紀初,鄭和率領的艦隊,從造船技術、艦隊規模、航海水平都是史無前例的。鄭和七下西洋始於永樂三年(1405),作為駐錨地之一的蘇祿國,位於今菲律賓西南部的蘇祿群島之上。見識了鄭和的強大艦隊之後,決意與明王朝建立朝貢關係。
永樂十五年(1417),由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哈刺率領,組成了340多人的友好使團,遠渡重洋,沿京杭大運河至北京。東王此行,攜帶了許多珍奇特產,向大明皇帝「進金縷表文,獻珍珠、寶石、玳瑁諸物」。朱棣見東王「恭順特達,聰明溫厚」,以國賓禮隆重接待,並封東王為蘇祿國國王,「賜印誥、襲衣冠帶及鞍馬、儀仗器物,其從者亦賜冠帶有差。」(《明史》卷三二五)蘇祿使團在華逗留27天,東王辭歸時,朱棣又慷慨賞賜,蘇祿國王十分感動,決心與中國世代友好。
當年9月13日,蘇祿使團從大運河乘舟南歸,船隊到達德州以北,東王突患急症,不幸殞歿。訃告到京,明成祖當即以東道國皇帝身份,對東王家屬表示慰問,封東王長子都馬含為蘇祿國東王回國繼位,並同意東王妃葛木寧、次子溫哈剌、三子安都魯及侍從共10人留居中國,居喪3年。第二年,明政府按親王規格在德州北郊為東王修建陵墓。明成祖並為之親撰碑文,讚賞東王「邈居海嶠,心慕朝廷」,「聰明特達,超出等倫」;肯定東王「航漲海,汛鯨波,不憚數萬里之遙」的訪華行程;高度評價其訪華成果,「光榮被其家國,慶澤流於後人,名聲昭於史冊,永世而不磨」。
明清易代,雍正四年(1726),蘇祿國王遣使訪華,攜帶國書和禮品,恢復了對中國的朝貢關係。雍正十三年(1735),蘇祿國王根據前東王八代孫安汝奇、溫崇凱基於「本國遠隔重洋」,要求加入中國籍的請求,向清政府提出申請。溫、安二姓入籍中國獲得批准,並「發給溫、安永久執照」,「世世勿替」(《溫安家乘要錄》)。從此,蘇祿國東王的兩支後裔溫、安二姓就以華籍菲裔的身份在德州安家落戶,他們聚居的北營村,也成為一個具有菲律賓血統的小村落。
星移斗轉,物是人非。在此後將近600年的歲月中,由於改朝換代、兵燹水火,蘇祿東王墓園已荒廢破敗,只剩下墳丘、御碑、翁仲、石獸等少數遺物。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經德州地方政府兩度整修,目前已形成包括東王墓、稜恩殿、御碑亭、王子墓、清真寺和牌坊、神道在內的莊嚴肅穆、佈局合理的陵園景區,成為我國僅見的兩座安葬外國國王的陵墓之一(另一座是位於南京的渤泥國今稱文萊的國王墓)。
濟南到德州只有一小時車程,在職時沒時間,退休之際專程驅車參謁蘇祿王墓。車從街口處的「蘇祿王御園」石坊下通過,向北不遠,有一座御碑亭,方石基座,紅牆黃瓦,飛簷翹角。從欄杆外向裡望,御碑高大,螭首龜趺,皇家氣象。不過,這卻是一個山寨版,離此不遠,神道東側南端,略顯寒酸的「御碑樓」及鑲嵌在磚牆裡的石碑才是御碑的「原創」。繞過御碑亭,向前又有一座牌坊,同樣是四柱三間,不同的是黃瓦紅柱,牌坊正面匾額上書「芳名遠播」,北面匾額則為「聰慧永傳」。過了牌坊就是神道了。
神道北端盡頭為稜恩門,此為蘇祿王墓正門。進得門來,正面的稜恩殿為享殿,另有東西配殿。此行不巧,殿門緊閉,門前一條紅繩劃出禁區,有警示曰:「瓦片跌落危險,請勿靠近」。抬頭看,大殿前簷確有一處殘缺。院內逡巡一過,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所有楹聯均為篆書,字跡似乎出於一人之手。怪不得一對青年情侶稱看不懂。正殿楹聯為:「層雲渺渺魂南望,細雨瀟瀟水北流」,乃清人趙善慶《蘇祿國東王墓》詩中的兩句。東配殿楹聯為:「數家井臼諸孫在,尚有春田雨後耕。」則是清人馮廷槐的詩句,惜乎並不對仗,不合楹聯的規矩。西配殿的楹聯為:「七州蕃部連秦界,萬里蠻君老漢城。」未查到出處,似乎更切合陵區主題。不過,從御碑到楹聯,當時的中菲兩國雖然關係友好,但並非平等外交,而是朝貢藩屬關係。
殿門不開,只好從窗欞向內窺視,正面牆上的蘇祿東王畫像,頭戴黑色紗帽,身着紅色龍袍,身後兩名侍者,一副明王打扮,端得漢官威儀。兩側四柱的對聯同為篆體,是趙善慶詩的前四句:「梯山航海朝丹闕,赤綬金章拜鳳樓。生寄百蠻居化外,死歸萬里葬荒丘。」似乎有些悲涼之慨!
稜恩殿的背後,松柏掩映之下,有一座圓丘形古墓,這就是蘇祿東王墓了。陵丘坐北朝南,圍以近一米高的石砌護牆,墓高4米,直徑16米。墓前有石供桌、石香爐,墓碑上有龍飾,上書「故蘇祿國恭定王墓」,「恭定」二字就是永樂皇帝賜予的封號。松柏森森,芳草萋萋。這位靜臥在異國土地上的蘇祿國王,顯然不知道幾百年後波譎雲詭的中菲關係。
出門沿神道南行,兩側有文丞、武士、馬、羊、獅、虎等石雕各一對。神道西側有一清真寺,坐西朝東,在一片民居中風格獨具,院內的禮拜堂、望月樓、阿訇室等略顯陳舊。有史料稱,明廷因蘇祿王習俗與回族相似,不僅專門為其後人建造了清真寺,而且從濟南歷城遷來三戶回民供其役使。正因如此,作為蘇祿王後人的溫、安兩姓也是回族。神道東側,三座圓形陵墓呈品字形佈局,最北端是王妃葛木寧墓,南端從東向西依次是次子溫哈剌墓、三子安都魯墓。從形制到規模,都要比王墓差很多。而墓地南側的碑廊裡陳列的碑刻,似乎與陵墓主題沒有多少關係。
由於歷史原因,蘇祿王在華後裔早已不限於德州北營村,周邊的京津冀豫都有他們的後人。將近600年前締結的友誼,在最近幾十年裡,中菲兩國官方和民間仍然往來頻繁,交往頻密。菲律賓駐華使節、蘇祿王室成員和蘇祿省官員多次來到德州,瞻仰蘇祿王墓,尋訪其後裔。德州蘇祿東王十八代孫安硯春、溫海軍也曾應邀訪問菲律賓,並受到時任菲律賓總統阿羅約的親切接見。近年來,中菲關係遭遇波折,這與菲律賓現總統阿基諾三世直接相關。儘管他也曾尋根中國,一母同胞尚有不肖之子,何況國際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