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慶
生平最愛讀中國傳統文學經典,特別是孔子的《論語》,經常放在枕邊,百讀不厭。《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
《論語》更是我們做人、立身的教科書。孔子認為,道德高尚的人在具備仁愛之心的同時,還必須兼備社會良知,敢於擔當社會責任與正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中經常強調的「義」。這裡的「義」即道義、正義,準確地說,是一種社會良知與責任感。在孔子看來,「義」是安身立命之根本,道德的價值高於物質的利益,人的精神追求遠比物質需要有意義。合乎道義的生活,即使貧賤困苦,也能使人感到精神充實、快樂,而那種憑藉不正當的手段謀得的富貴利祿,雖然可以使人得到物質利益的滿足,卻只如飄忽即逝的浮雲,不值得一顧。孔子主張道德高尚的人應「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他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為了追求道德的價值,即使是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這是孔子重「義」的一面。同時,孔子雖然強調道德的價值,卻並非絕對地排斥利。他明確肯定,追求物質利益是人的天性,這一點連他本人也不例外。但孔子特別強調的是,謀求物質利益必須建立在合乎道義的基礎上,不能無所節制,不能沒有限度,不能為了個人的私利而損害道義。他指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現在的社會,雖然有了長足的進步,科技騰飛五業興旺,但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道德和金錢的關係問題也日益凸現出來。特別是一些權貴經不住利益的誘惑,走上腐敗之路。為此,正確看待和處理義與利的關係,就成了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也是關係到做人立身的大事。孔夫子的「見利思義」思想,有助於啟迪今天的國人在這方面做出正確的道德取向,更有利於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反腐倡廉,使社會朝着健康、良性的軌道邁進。因而,與其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不如說「半部《論語》修自身」。
《論語》在強調如何做人、立身的同時,還指明了怎樣才能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這就是:「足兵,足食,民信之矣。」足兵,指國家必須有強大的兵力做保障;足糧,指百姓豐衣足食;民信之矣,指老百姓要對國家有信仰。在學生子貢的矯情下,孔子說這三條一定要去掉一條的話首先去兵,再去一條的話去食,並補充了一句結論,叫做「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強調民眾如果沒有信仰會導致一個國家的崩潰和渙散。孔子的話在兩千多年中已無數次得到驗證。強大的軍隊、國防力量不能絕對保障政權的穩固和國家的昌盛。百姓的豐衣足食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而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由此說明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僅僅只是一個指標,而真正內心感到安定和對於政治的認可,則來自於信仰。幸福快樂只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覺,與貧富無關。「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保持着做人的尊嚴和對禮的遵守,那麼,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內心的快樂。
讀《論語》最好借助一些有關的講述讀本,這樣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眾多的《論語》講述讀本中,我青睞於于丹的「《論語》心得」。《論語》這部聖書問世以來,歷朝歷代都有大家講讀,不會少於2,000個註釋講解本存世,現代也有很多,如楊伯峻的《論語譯注》、南懷瑾的《論語別裁》、李澤厚的《論語今讀》都是不錯的版本。筆者有幸讀過這三個版本,比較而言,楊伯峻的《論語譯注》譯注詳盡、準確;南懷瑾的《論語別裁》則廣徵博引,每有新意。李澤厚的《論語今讀》有「譯」有「注」有「記」,「譯」、 「記」中常有西方哲學的視角,讀來很有哲味。可李澤厚的《論語今讀》1998年出版的時候,只印了5,000冊。南懷瑾的《論語別裁》1976年出版,1996年再版,30年也不過銷量10多萬冊。楊伯峻的《論語譯注》發行了半個世紀,銷量也僅近40萬冊。這3個著名學者,都是大師級人物,論學術水平,自是于丹遠不能及;談對《論語》的講評見解,于丹更不能比。可于丹《論語》心得就是賣得比他們火,初印就是驚人的數字60萬冊,如今銷售量已經突破了400萬冊。
于丹的《論語》心得緣何能暢銷?拋開成功的商業操作機制,最主要的是此「心得」迎合了時政和百姓的需要。當今時政構建和諧社會是最強音,而《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這與時政提倡的「和諧」不謀而合。現在社會壓力大,人們的心靈需要解脫,于丹瞅準了這一點,用自己讀《論語》的心靈體驗引導他人如何快樂,把一部學文學的人都讀不下去的古書,講得男女老幼都興趣盎然,把聖人的深奧教導與現實人生緊密相連。讓人們覺得《論語》這本書好讀好懂,讀了可以在浮躁狂亂的時代找到心靈的安寧之道,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其實,《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樸素的、溫和的生活態度。這樣一種從容不迫的態度,這樣一種謙抑的態度,其實正是國人的人格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