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有跨境學童派位結果理想,即場上演「親子錫錫」感謝媽媽的辛勞。 資料圖片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由於兩代人之間存在不同的價值觀,對於父母來說,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跟不上社會潮流,有時不能理解子女們的想法,漸漸地與子女失去了共同話題。而新一代接受新思想比較多,比較追求個性和自由,同時大部分年輕人還要面對在外地工作等生活壓力,從而對父母的干涉會產生一些反感。究竟如何重塑兩代關係,化解雙方衝突和矛盾?作者將於下文和大家一起探討。 ■李偉雄 福建中學(小西灣)助理校長
議題探索: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按教育局課程指引)
主題2:人際關係
探討問題:哪些人際關係的因素,能幫助青少年反省和為過渡至成年階段作好準備?
.為甚麼青少年與家人、師長、朋輩和約會對象的關係會有轉變?
.香港青少年怎樣反省人際間的衝突和與人建立關係?
. 現代社會的人際溝通方式如何影響青少年與他人的關係? ■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
新聞背景:三成港青嫌父母煩
年輕人與父母兩代相處問題一直備受關注,有調查發現,雖然普遍青少年滿意與父母的關係,但仍有近四成人直言父母不明白自己,近三成認為父母常帶來煩惱,更有兩成人不諱言會經常與父母作對。受訪者主要覺得父母管教嚴厲,最不喜歡被父母管束自己的社交活動。有專家提醒,良好親子關係有賴父母與子女共同付出和建立;建議為人父母者,應適當調整管教子女的方式,以開放和接納的態度,保持兩代溝通。
傳媒互聯網 ,令子女離父母越來越遠?
大眾傳媒與青少年的生活息息相關,它為我們提供了最新的新聞資訊和娛樂消息。大眾傳媒經常宣揚某些社會觀念,形成潮流風氣,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青少年的行為和價值觀。
互聯網拉近了青少年與朋輩之間的距離,青少年即使足不出戶,也可與朋友暢談,促進了同儕間的關係。此外,青少年也會利用網上網誌、討論區或聊天室表達意見,或爭取網友對個人言論的認同,從而在網上群體中建立自我形象,反映了網上群體與青少年的關係日益密切。
成長背景不同 雙方有代溝
青少年與父母的成長背景不同,雙方對事物的價值觀自然迥異,形成所謂的代溝。現今資訊社會急速發展,有論者認為現在每相隔數年便形成一個代溝,家長和子女或會因彼此對事物的不同看法而發生爭執,如對儀容服飾的要求、行為態度和表現等等。
父母事忙欠溝通 關係漸疏離
相比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現今香港家庭對子女成長素質的要求,已經大為提高,家庭開支亦因整體社會生活水平的上升而增加。以往「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已難以維持家庭生活的開支,加上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現今家庭大多是雙職家庭及核心家庭。由於父母均要外出工作,往往因工作疲累而未有餘力與子女溝通,令子女與父母的關係變得疏離,大大降低了家庭群體對青少年的情感支援功能。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自我探索的階段,雖說青少年仍需依賴父母,但也希望得到更多的自主獨立空間,期望父母能尊重自己的生活方式、交友抉擇和約會自由等。
在朋輩群體中,從眾壓力往往會影響青少年與群體的關係。青少年在從眾壓力下,為了獲得朋輩的接納和認同,或會改變其衣着或行為,以接近朋輩的要求,使彼此關係得以維持。
小知識:中國傳統家庭特質
中國傳統社會主要的特色是家族本位,即以家族為社會活動的中心。在這個充滿家族意識的社會中,人生是以光宗耀祖、興家立業、衣錦還鄉為最高理想。人生價值的表現在乎忠和孝,若敗壞家聲,成為敗家子,就是最大的罪行。因此傳統的中國人相信在家要做孝子,出仕要做忠臣。時至今日,城市化的發展使宗族的聯繫減弱,但中國人以家族為本位的思想仍然濃厚。
在以家族為本位的中國傳統社會中,父權是家庭的中心。父子的關係在家庭中佔最重要的地位,而維持父子關係則要靠尊卑之序。這種尊卑之序構成了傳統家庭倫理關係,各成員間有尊卑、長幼之分。父親是一家之主,要以威嚴的形象與子女相處。家庭成員間的一切重要事務,最終要由父親作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