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香港向來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鎮,是中國引進西方學術思想和科技的一大窗口。
可惜許多香港人常犯了亂拾歐美「專家」牙慧的毛病,新穎的學說經常不長命,隨時三幾年後就更新,「推倒重來」!
比如說膽固醇吧!當年首次在傳媒推廣,都說攝取過多會增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可能導致血管栓塞、高血壓、中風,甚至死亡。於是有人將膽固醇當成毒藥。幾年前,另一些「專家」忽然說膽固醇原來有好的、有壞的。如果膽固醇過低又會引發中風,不過,這回是「出血性中風」。為甚麼不早講,為甚麼先前這麼草率?
近日在報章上又見有人引述外國「專家」的高見,說不宜過度讚美小孩,否則可能令當事人以後處事不夠積極和高估自己的能力,甚至自以為是,以自我為中心,甚至流於自私。
因材施教的問題,儒家早有明訓!
《論語.先進》有一則門人弟子問「聞斯行諸」的故事,不同的學生問同一件事會有不同的答案。「聞斯行諸」指「聽到一件合於義理的事,可以立刻去做嗎?」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這樣問,孔子答:「有父兄在,怎可以?」暗示要仲由先去聽聽父兄長輩的意見,再作決定。另一個同學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也是這樣問,孔子卻簡單答可以去做。
第三個學生公西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剛巧在旁,耳聞目睹老師一題兩答,便問老師因何如此。
孔子答道:「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為人稍冷退,知道正義之事應該做,卻容易怯懦畏縮,所以要鼓勵。當然孔子信得過冉求的心術和能力。仲由則為人剛猛,容易魯莽躁進,所以要稍為裁抑,要他聽聽旁人的意見,用意是怕他衝動犯錯,其實同樣信得過他的心術和能力。
這些年來,在報章和電視等傳媒接收到傳媒人引述外國「專家」的高見,十之八九都是「一刀切」的辦法。例如不可以對小孩施體罰;對小孩要多讚美、少批評;又或者要給予小孩更多自由和空間等等。全都看不見有一絲一毫「因材施教」的觀念。
孔子這樣出類拔萃的「教書先生」,當然對及門弟子的性格特點瞭如指掌。《論語.先進》另一則說:「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高柴,字子高,為人比較老實,缺點是不夠變通,算有點蠢笨。曾參,字子輿(即是大孝的曾子),與其他同門相比不夠聰明,算有點遲鈍。顓頊師,字子張,為人志向較高,行事常帶偏激。仲由則稍嫌過於勇猛,處事有點莽撞。
史籍記載,孔子傳授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六藝精通者共七十二人。本文提及的五人,都名列其中。又有所謂「四科十哲」,四科是德行、語言、文學和政事,冉求和仲由都長於「政事」這一科,兩人的性格相反,冉求要鼓勵(進之),仲由要裁抑(退之)。
洋專家講的讚美,其實就是鼓勵,就是孔夫子誘導冉求的辦法,「進之」而已!若錯用在仲由身上,就是上述洋專家警告的不良後果。
笑話!
我們中國讀書人還用你教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