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修拉鏈的小攤愈來愈少。 網上圖片
張衍榮
換上乾淨棉衣時,意外發生了-拉鏈合不上,怎麼弄都合不上!眼看就要遲到了,小孫子急得要跳腳。怎麼辦?只好把髒衣服讓他再將就一天。送罷「讀書郎」,我就趕緊抱着棉衣去修拉鏈。
修拉鏈的地方在曾經赫赫有名的「大中華」(毛澤東在那裡吃過「武昌魚」)隔壁,那裡有個專修鋼筆、電筒、眼鏡、拉鏈等的胡同小攤。此攤位於臨街巷口,面積不過三四個平方米,當門擺了個長不足一米的簡易玻璃櫃枱。櫃枱上放着加熱用的小煤油燈以及鉗子、鑷子、起子(解錐)等一些必備的專用修理工具。櫃枱裡頭則存放着大大小小的紙盒子,裝的都是些配件。從門面、地盤、設施上看,有點螺螄殼裡做道場的意味,雖然很不起眼,但知名度卻非同凡響,可以這麼說,舉凡武昌人,包括中心城區的市井百姓及近郊的一些布衣鄉民,幾乎無人不知曉。
需要說明的是,它的知名跟偉人行蹤沒什麼關係。那個時候,人們的經濟頭腦還在欠發達階段,頂多也就知道一點販買販賣的小打小鬧,不懂什麼叫廣告效應,更遑論名人之廣告效應了。
說來沒人不感嘆,倘若「又食武昌魚」發生在敢為爭奪「西門慶故里」、鬥得烏眼雞似的當下,不說別的,起碼縱橫兩條街(解放路和彭劉楊路)都會一夜爆紅。至於身處焦點的「大中華」,那就不是一般二般的「起簍子」(武漢俚語:大發橫財)了。可惜,當年「大中華」的領導沒這個見識,沒能把握好那千載難逢的機遇,將光輝形象、光輝足跡等珍稀資源拿來包裝自己。我記得曾不止一次出入過那裡,可偌大的館子,樓上樓下三四層,何曾見過「又食武昌魚」的半點蹤跡!
堂堂國企「大中華」都沒用偉人包裝自己;一個成分僅為「獨勞」(團結對象)的胡同小攤,一個地位卑微的小手工業者,他敢用偉人來包裝自己嗎?不是糟鄙他,借他個膽子都不敢!
因此,它之享名,靠的不是活絡心眼、不是「經濟頭腦」,而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守,是細緻、精湛、快捷的服務;是低廉的收費和質量保證的誠信;是立業、立身、立命的童叟無欺。
我雖很早便久聞其名,但直接打交道則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畢業回武漢之後的事。那時攤主是個很富態的老頭,五十開外的年紀,圓圓的腦袋又光又亮,鼻尖上架副老花鏡,一襲「爹爹衫」緊巴巴地箍在身上,手指頭粗短而時見皴裂,上面常貼着條狀小片橡皮膏藥。
我曾在那裡修過鋼筆、拉鏈等。聽說地盤是他家的私產,老師傅就棲身在這份「私產」搭起的閣樓上。他為人很樂觀,說這小攤子發財指望不上,混口飯吃還行。老師傅的兒子是工人,在單位分有住房,他之所以沒搬去一起住,除了要「守業」外,也有些捨不得熟人的原因。
「雖然賺不了幾個錢,但有很多是回頭客,都混熟了,就像街坊鄰居住久了,自己要是搬走了,大家不就再難得見上一面?再說,萬一誰家有個什麼小修小補的,找哪個去?不方便了啊!」
就我親見,此攤已跨越兩個世紀,而從我「久聞」開始算起,亦有五十多個春秋了。因此,如果將其稱之為「世紀小攤」,大概不算誇張。
「世紀小攤」距寒舍約有一站多路,我趕過去時,小小巷口已顧客盈門,顯得十分擁擠。
原來,「世紀小攤」發生了人事變動。老師傅已謝世,「班」交到小師傅手裡。其實,「小師傅」已經不小了,板寸頭下一張國字臉,溝壑縱橫,寫滿滄桑。一望而知,年紀總在六十開外。由於生計等原因,小師傅沒能像父親當年般住在閣樓上。受時空阻隔,小師傅每天只能在上午十點以後才能過來,因此巷子口的人愈聚愈多,大有人滿為患之勢。
這年頭科技發達,書寫和照明都已發生顛覆性改變,不再有人修鋼筆和電筒了,因而顧客大多和我一樣,都是來修拉鏈的。我稍稍留意了一下,發現小師傅平均兩到三分鐘修完一條拉鏈。見等候的人太多,他爭分奪秒,應接不暇,忙得連喘息的時間都沒有。
大家見小師傅如此辛苦,就建議說可以適當漲點價:「現在塊把兩塊錢算個麼事喲!真的,您家不妨多收點。」
小師傅正色道:「現在我們這些人第一反感的是腐敗,第二反感的就是有理無理漲價。我做的是手藝活,成本沒有漲,憑麼事要漲價呢?而且,我這點手藝,跟老爺子當年比起來,還差得遠,不漲價臉都紅。再說,我有養老金,兒子媳婦都有工作,一家人都不用靠這個吃飯。老爺子走了,這個攤子不撤,還接着做,純粹就是為了繼承老爺子的一點遺願。他生前老說現在炒股的人多了,買彩票的人多了,做手藝的少了,手藝好的就更少了,總是愁着怕老顧客們東西壞了沒有得地方修......」
小師傅的一席話立刻引來眾人一片共鳴。
「是啊是啊,我們都曉得,老師傅厚道,真是個好人呀!現在社會上都忙着賺大錢去了,小錢沒有人想賺。小事不想幹,小生意看不上眼,針頭線腦、扣子別針在處(到處)買不到,都嫌利薄了,都巴不得不勞而獲,巴不得一夜暴富。」
「唉,不曉得為甚麼,就跟窮瘋了般,做事就搞假,挖空心思搞假。我前日買支牙膏,表面看,裝得好飽滿啊,可是回來一擠,半天擠不出來,等擠出來了一看,乖乖喲,一管牙膏空了一半!這不是撮白麼!」
「嗨,到處都一樣。你看拉鏈,現在幾多水貨還未用就壞了。」
「呵呵,老不壞,讓你用一輩子呀?人家做拉鏈的還不都得餓死?」
「嘿嘿,莫看就這屁大點事,有時還真能叫人麻爪子(武漢俚語:一時間束手無策)呢!」
「誰說不是!報紙上老喊民生民生,什麼是民生?依我看吶,這就是民生!問題解決不了,影響不影響生活?」
......
人們就這麼七嘴八舌地議論着、抱怨着,感歎着。拉鏈修好了的,自動朝師傅裝鈔票的盒子裡扔兩塊錢,道聲謝,告辭走人。如果需要找零,就自己動手翻找,修拉鏈的師傅只管忙手裡的活,對鈔票盒子根本就不屑一顧。
眼前的情形讓我不禁感慨叢生。看門前大江日夜流淌,「世紀小攤」的日子大約就是這麼一天天過去的吧?如此市井深處的一幕,或許用得着一句時髦官話:群眾利益無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