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全國政協會議有一項議程,要求每個委員呈交「提案」,並設有優秀提案獎,今年的提案獎一定非吳江莫屬。他的提案是:文化院團部門一定要懂文化的人做領導,「治境」和「擇將」是發展繁榮文藝創作的關鍵。其發言引起多次掌聲。
說起吳江我熟悉,他是原國家京劇院院長,為請我將話劇《德齡與慈禧》改為京劇,親來香港,大有「三顧茅廬」之誠。我不是孔明,他卻是識才善任的劉玄德,從此結緣。吳江出身世家,他的伯父吳曉鈴在文學界大名鼎鼎,專攻中國戲曲研究。吳先生早年在燕京大學讀書,受到鄭振鐸先生親授,在戲曲小說文獻、版本目錄學方面得到真傳,轉入北大後,又師從胡適之、羅常培等,學習音韻、訓詁、校讎、考據,打下堅實的治學基礎。他有一句名言「在建築中國戲劇史的大廈工作中,做一個燒磚的匠人」。
曉鈴先生不但學問好,待人熱情豪爽,疾惡如仇,他的治學也一如他的為人,具有强烈的個性。吳江是他的親姪,得到伯父真傳。吳江對我說,他準備考大學的時候,詢問伯父的意見,吳曉鈴想了想說:「你學戲曲吧」。吳江就考入中國戲曲學院專攻小生,學成後雖很少上台,卻做了北京市文化局的領導。吳江除了領導藝術外,還寫劇本,吳江的京劇作品有《管仲拜相》、《仇女傳》、《忠烈千秋》和《瀘水彝山》,是一位難得的有修養、有文化、熱愛戲劇的文化領導。吳曉鈴先生的藏書名聞遐邇,他住所有一神秘小樓,收藏着釵h絕本的中國戲曲典籍,吳江得天獨厚,想來也曾讀過。
吳江說,現在文化單位常常被作為安置幹部的所在,一些被安排來的幹部不懂文藝的特點和規律,不學習,也不喜歡文藝工作,他們關注的是盡快積累政績,提升職位。由這樣的幹部管理文藝單位,別說「高峰」,只怕日後「高原」都會變為「盆地」。
他還舉例說,這種領導胡亂指揮文藝,編劇寫的主角是男性,領導說要改為女性,因為當地最高領導人是女性;劇本寫退休老將軍反對幹部專權,領導怕對號入座得罪某某,要改為老將軍回憶戰火年代的憶苦思甜;原本設計統一風格的服裝,被要求改成大雜燴,搞得劇本夭折或者短命。筆者作為一個人微言輕的編劇,好彩沒有遇過這樣的領導,但我的同行們可不一定有我這樣的好運。
吳江說的是內地,其實香港也一樣,為了商業票房賺錢的「話事人」,一樣會提出不懂文化的「餿主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