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火車穿過市集的奇景經常上演。 網上圖片
朵 拉
上午從暹羅市區的假日酒店出發,步行去捷運站,在路邊賣早餐咖啡和烤麵包的小檔不斷迎面而來,價錢表列在紙上,若以大都會消費水平計算,曼谷真是樸素的大都會。半路還抽點時間到「暹羅探索百貨」小小逛了一圈。又名叫「發現暹羅」的百貨商場很有意思,許多藝術家選擇在這兒開設計專櫃,教走進來的人左觀右望,目不暇給。充滿設計師風格的創意用品,包括個人衣飾打扮,如衣服、包包、鞋子、飾物等等,還有文具、家居以及廚房用具,如有閒暇用一天時間來接近這個「把生活和藝術融為一體」的現代商場,那麼平時躲藏在腦海裡,沒有積極和用心去開發的創意定豁然開朗。要是每天都到這超強衝擊力的商場繞三圈,不需一個月,可能變成創意藝術家。
曼谷的方便捷運帶來如鯽魚般多的遊客,下車的地方叫勝利紀念碑站。長而高的四角形紀念碑佇在大圓環中間,筆直向上往蔚藍的天空伸展。火焰樣的太陽光下,觀光客叫不出名字的四位泰國英雄各自站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桃紅、鮮黃、閃藍、銀灰、大紅、深青的車子絡繹不絕,顏色過於絢爛亮麗,就像奪目的彩虹繞着圓環走。從行人天橋望過去,泰皇的塑像正好面對着我們,兩個洋人,看樣子應該也是遊客,手裡拖着行李箱,站在泰皇像下邊的交通燈等待過馬路。
我們在天橋上走很長的路,真像種植在天橋邊的九重葛一般,繞着整個天橋,在炎炎陽光下開紫紅色的花,終於走下梯階,巴士總站就在眼前。路邊擺檔的小販,生意看來清淡,卻一臉笑瞇瞇,有的吃東西;有的在閒聊,並不積極拉客。「從這裡去水上市場嗎?」氣喘吁吁地問。帶路的年輕小友故作神秘,「先去有時間限制的鐵道市場,水上市場下午再說。」銀灰色棚子下有一排桃紅色的售票櫃枱,應該說是桌子,看去完全是泰文,說的寫的皆是,神奇的是,不懂泰語的年輕小友,竟有辦法跟態度友善的售票員和司機溝通,絲毫沒有難度就搭上了開往湄公鎮的冷氣十人小巴。
經過指手畫腳的比試,這車程大概一個小時。沿途風景和馬來西亞差不多,椰樹、棕櫚樹、香蕉樹,過眼迎來皆碧綠蒼蔥,只不過比較地廣人稀。冷氣小巴把熱帶空氣推搡在外,眼睛享受着永遠宜人的青翠鄉村景色,不足一小時,司機停車說到了,全車十人竟都是鐵道市場的觀光客。一下車就和一張湄公鎮地圖相遇,除了幾個英文字,全泰文。年輕小友說不必看了,看也看不懂。這乃老實話非蔑視也。跟着別人走就行了。果然沒錯,除了開檔擺賣的是當地人外,其他在走動的幾乎全是遊客。兩排店,許多有華文店名,一看就是店主的名字。店的外頭不容插針的縫隙般、密密麻麻排滿小檔,以食品為多。那些極具當地特色的血紅色蛤蚶、黑紅色小螃蟹、艷紅色辣椒魚,都泡在深紅色的湯汁裡,還有各種不同類型的鹹魚乾,一些沒煮過的青菜切小塊和片狀混合打個一包在塑料袋裡,應是泰式沙律。雖然選擇繁多,姿彩豐富,看起來卻就是只有看的份兒,不敢嘗試。還有泰式糕點和餅乾,不少是加了椰汁和椰絲,甜的為多。其中煎炸小食最受歡迎,人手一包,邊走邊吃。經過炭烤香蕉檔特別停下來,儘管別有風味,炸的、煮的香蕉都吃過,放在鐵絲上炭烤的香蕉,考慮了一下,維持原意,看看就好。意外聽到有人講廣東話,其實路上行人有講台灣閩南話、香港廣東話、中國普通話、韓文和日本話的,也有講英文及其他外語的洋人,但泰國店家講廣東話倒首次聽見,決定一試她家的廣式雲吞麵。記得香港朋友來到檳城,看着那盤著名的雲吞麵問:「這是雲吞麵嗎?」原來加了黑醬油的雲吞麵和香港的面貌相似,顏色不一,檳城的像檳城人膚色加了陽光色彩,稍黑些。這小店很小,人卻不少,店裡沒位子,只好坐在門口一個超級小桌。煮麵的攤上擺個小塑料籃,有兩包透明塑料袋包着的,看不清楚是什麼。口音略走味的廣東話回答,豬油渣。小時候的記憶突然回來,母親親手炸豬油,餘下的豬油渣,從不倒掉,都留下來炒米粉或炒菜用,加兩個蒜頭,青菜毋須再加肉或蝦就很香。有一道豬油渣加辣椒切片同炒,最後倒一點羅望子汁,加鹽和一點糖,又酸又甜又辣,配白米飯,一定多吃一碗。已經忘記多久沒看過真正的豬油渣。
「來一包吧!」年輕小友興奮,一邊打開塑料袋,一邊問:「要怎麼吃?」煮麵的年輕店家小姐手沒停,口中推薦,就這樣和麵一起吃,很香。
加了豬油渣的雲吞麵,味道果然香噴噴。因健康意識濃而自制力強的人,把樣貌跟檳城相似的黑醬油雲吞麵吃完,豬油渣還餘半包,不捨丟掉,帶在皮包裡走。
帶着一包豬油渣在路上,年輕小友腳步加快,一邊回頭催促,火車馬上來,時間一過就沒得看啦。人潮似乎倏間更加擁擠,背包客格外多,戴帽子的、打陽傘的,人人手裡一杯飲料,天氣實在太熱。交通工具和人一起在路上,汽車、巴士、貨車、摩托車、自行車、手推車,都擠在一塊兒,卻不見意外發生,真是奇怪的小鎮。
人不知道從哪裡湧過來,往同一個方向拚命衝去,一起前行不到兩分鐘,發現竟是走在鐵路上。鐵軌左右賣魚肉蔬菜水果的小販們坐着,不熱衷,隨緣式地招呼客人。陽傘搭到鐵路中間來,本來手上拎着飲料的遊客,現在改成帶手機和相機,沒人有心購物,兀自忙碌地拍照,周圍一片鬧哄哄,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火車來了!引擎聲沖沖沖,速度緩慢,尖銳的「嗚--!」聲一響,所有的拍照人益發騷動,小販們迅捷地把擺在地面和鐵軌上的塑料布及貨品拉開,一邊快速地將棚架遮陽塑料傘扯下,一切都在一秒鐘內解決,經驗豐富,鐵軌剎時空無一物,火車在離我不到三公分的身邊貼身順利滑過。必須老實承認,完全沒有意思要尋求刺激感,只是人多到無法擠進裡頭去。火車經過後,陽傘和貨物又重新擺回去,市場交易繼續進行,好像沒有什麼事情發生過,像這樣手腳利落的絕技一天上演四次。這裡是曼谷最大的海產批發地,一九零一年便開始的湄公鎮火車服務,鐵道局當時給予當地居民便利,結果訓練了他們一身的功夫,更沒想到一百年後成為遊客觀光區,為人民帶來不少外匯。外國人稱「扯下陽傘的市場」(Umbrella Pulldown Market),本來沒多少人知道,網絡的出現,一個傳一個,每天上千名遊客為此長途跋涉到湄公小鎮來。
從容擺好檔子的小販,自在地各做自己手上的活兒,沒催促、沒叫賣、沒趁商業機會的到來高聲吶喊,大力推銷,樸素無華的生活使得閒適的人們臉上微笑永恆,真叫人難忘的佛國小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