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野秋
漢字的「純潔性」問題總是周期性地被拿出來討論,起因好像是因為廣電總局下文要各家電視台禁用NBA、WTO等外來縮略語,招來一片罵聲。不過,因為中央電視台下不了狠心把CCTV屏蔽掉,所以這個文件估計是執行不下去的。
其實說到漢字的血統問題,今天的漢字已經不那麼純粹了。在我眼裡,真正的漢字只存在於繁體字時代,港台還處於這個時代。而在內地,作為書寫和閱讀系統的漢字已死,我們今天熟知的,是作為人際交流的、實用的漢字系統。漢字跟世界上其他文字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斷裂過,而且有兩套截然不同的表達與認知方式,所以今天的國人和古人在文字的書寫與閱讀上隔着一堵牆。我們讀漢文化鼻祖孔孟老莊的典籍要靠「翻譯」,所以我們有時和孔子對話時,實際上是和于丹姐姐對話。但外國人讀他們祖先的文章沒這麼費勁,因為他們用同一種語言。
既然存在着兩種漢字,那麼我們維護的是哪種規格的純潔?是古代漢字,還是現代漢字?古代是沒有「的、地、得」這些虛詞的,但今天沒有這幾個字便無法寫文章。
倘是維護現代漢字,我覺得不是靠屏蔽外來縮略語就能解決問題。我認為文化的自信心是關鍵,在如今的語境下,連咱們自家人都不待見漢字,不管甚麼專業都要考外語,不管甚麼職稱都要考外語,不管甚麼職位都要考外語。社交場合互換名片,上面必印英文,而且大多錯誤百出。在這種文化的自我矮化中,夾生的外來縮略語就產生了。
不過,外來縮略語也要分幾種情況,並非一刀切那麼簡單。
第一種是合理稱謂,不這麼說就不行的,比如NBA、WTO等。這些專屬名詞意義明確,而且不會產生歧義。我認為刀子砍向它們,有點濫殺無辜,但專屬名詞不宜過多。NBA畢竟已經名滿天下,但「英超」、「意甲」等就不必再來個英文縮略語了。
第二種是假洋鬼子的濫用,比如現在人人都會說的「PK」,其實連美國人都不知道那是甚麼意思,偏偏咱們就給它安上「比拚」、「打擂台」的意思。另外,現在的電視主持人動不動就「請放一段VCR」,VCR是Videocassette Recorder的縮寫,也就是「磁帶錄像機」,真想像不出來怎樣能放一段「錄像機」。
第三種是命名的匆忙。信息時代不斷會有外來新事物湧入,但無論是社科界,還是自然科學界的研究者都空前浮躁,基本沒人認真琢磨命名。明明是快速公交,非要叫「BRT」,某一年的廣東兩會上,據說公交系統的代表一口一個BRT,很多代表面面相覷,都在問BRT是個什麼東西,當時的省委書記汪洋調侃道:「BRT就是不讓通」。我曾遇見一個人,問他在公司做什麼,他回答說是HR,費了好大勁才弄明白原來就是做人事的。
當然,語言文字的發展本來就是融合的過程,漢字也從來沒有排外過,唐詩裡「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的句子裡,「葡萄」、「琵琶」都是西域的外來詞。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像「蒙太奇」、「幽默」、「拖拉機」、「吉普車」等,它們之所以能真正地融入漢語裡,原因在於都經過巧妙的「漢化」。經過漢化的外來語,正如混血兒,既像爹也像娘;而沒有經過漢化的外來語,就像領養的孩子,不像爹也不像娘。假如我們把幽默稱為「HM」(Humor),那這個詞還能存活至今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