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國成語大會》被認為是漢語保育的正面例子。 網上圖片
現代中國
你有幾個「點讚之交」?身邊有無人「談婚論嫁」?近來,一部類似《潮語字典》的《節操詞典》迅速在內地網絡走紅並引發了熱議。有人對其進行瘋狂補充和轉發,但有人擔心其出現會造成「語言污染」。究竟《節操詞典》的出現對中國的語言文化產生甚麼樣的影響?不同持份者之間又有甚麼不同的看法?作者將於下文一一詳述。 ■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
釋義移花接木 「新解」令人捧腹
有統計,香港平均每星期就有一個新潮語出現。為宣揚潮語文化,有人在網絡平台上打造了一本《潮語字典》,上面收錄了「hehe」、「厚多士」等潮詞。在內地,亦有一本《節操詞典》,收錄了一部分潮語。《節操詞典》的編寫者網名「姜茶茶」,她之所以將詞典取名「節操」,就是希望體現年輕人的惡搞精神,博君一笑。在《節操詞典》中,很多是我們熟悉的成語,改變同音的一兩個字,或者改變其中一個多音字的字音,意思就變得完全不同,嚴肅的成語也變得歡樂起來。
在該詞典中,還有不少「老詞新解」,這些詞彙大多被作者移花接木或巧用諧音,讓人捧腹的同時,不得不為作者的敏捷才思而驚嘆。 ■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
辭彙鏈接:
語言污染(Language Pollution):傳統的語言文字在使用中受到不規範的字、詞、句及思維模式或惡意思想行為等主、客觀因素的破壞,從而造成傳統語言錯、亂、髒、假、惡、醜等現象。 ■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
小知識:中國成語大會
與《節操詞典》相對應,近日熱播的央視益智競技類節目《中國成語大會》則成為文化評論員用來作為對比,認為這一節目正本清源、帶動漢語熱潮,是漢語保育的正面例子。《中國成語大會》邀請了年輕學生、知識分子為參賽者,兩人一組舉行成語大賽,並有知名作家、語文學者作嘉賓同場解讀。
該節目的總導演關正文認為。我們現代人真的是對不起成語。成語中蘊含着中華民族幾千年積澱下來的智慧和核心價值觀,幾千年來受全民族幾乎無意識、自然而然地發展和推進。但在現代人生活中,成語卻漸被忽視。 ■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
《節操詞典》三大改造類型
《節操詞典》對成語的改造新解大致可分為3種類型:
1.用音同音近的字替換本字。如將「談婚論嫁」改為「談婚論價」,原指談戀愛到了討論結婚事宜的階段,如今形容一些女生過分拜金,一提結婚就標價要錢的行為;
2.對含有多音字的成語進行惡搞歪解。如將「久別重逢」的「重」普通話讀音為「chóng」,原指分別很久後再次相見,新音「zhòng」意指分別很久後再次相見,發現彼此體重都增加了;
3.保持原詞不變,直接給出新的釋義。如「貧賤不能移」,本指不因生活貧困或社會地位低下而改變自己的志向,比喻意志堅定,新義則是說貧賤的人沒有移民的資格。
目前《節操詞典》的收錄中,第一類所佔比重最大,流行程度也最高。 ■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
多角度觀點:
1.福建省語文學會會長王立根:改革開放以後,受到商家廣告語、英語,還有網絡的衝擊,語言文字污染嚴重。事實上每個時代的流行語生命力都很短,幾乎是轉瞬即逝,卻能嚴重誤導中小學生......語言文字是國家文化傳統的傳承,必須嚴謹守正,不能耍小聰明。
2.網友:作為民族的語言,漢語要嚴謹守正,《節操詞典》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語言智慧,可博一樂,但它也只能是一種「樂子」,不可再度延伸擴大。
3.創作者姜茶茶:自己開始做這個《節操詞典》是因為好玩兒,希望能讓人一笑之下釋放生活壓力,雖然在網上引起較大反響,但還是應該規範使用詞語。■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
正反對對碰:部分造詞打「擦邊球」惹質疑
人們對《節操詞典》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對成語的新解是一種幽默的調侃,很有創意;亦有人認為,這樣的惡搞玷污了傳統語言文化。
《咬文嚼字》主編郝銘鑒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節操詞典》中的一些通過「別解」的方式,即對已有詞語作出另一種解釋。例如,「人生苦短」的釋義,原本指時間短、壽命短,在這裡則解釋為腿短,「解的好會取得不錯的表達效果。」
詞語尺度大 引人不滿
但另外一些詞語也引起了一些專家的疑慮,比如涉及「奇尺大乳」、「坐想騎成」等,郝銘鑒認為,詞典中有一些詞略顯刻意的把語言往邊緣「推」而造成擦邊球現象,導致新詞內在的情趣、品味都不太高。
據郝銘鑒介紹,在語言發展史上,類似諧音修辭、語言意義發生變化的現象都曾有過。比如《詩經》中的桃之夭夭便在演進中衍生出「逃之夭夭」一詞,「但她(『姜茶茶』)這個詞典是刻意追求這樣的效果,並且使用這種思路大規模進行詞語改造,而並非在使用過程中,大家因覺得有必要自然而然地進行共同運用,這一點是比較成問題的,不適合在語言生活中推廣。」(摘星級)■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
結語
社會上任何一種語言現象,作為文化的流行語也好,作為網絡流行語也好,或者這類的《節操詞典》也好,其實都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而《節操詞典》的流行,其實折射的正是當下盛行文化上「惡搞」這樣的泛娛樂化的特點。《節操詞典》中的詞語或許過於主觀,有失偏頗,但確實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下都市人生活的心態。自娛自樂之餘,引發人們的反思,未嘗不是這些熱詞的積極意義所在。
然而,漢語是中華文化的根,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曾說:「中文乃一切中國人心靈之所托,只要中文長在,必然漢魂不朽。」對待我們的母語,我們的成語文化,我們需要一種嚴謹、珍視、尊重的態度。■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
《節操詞典》例子
1.單腎貴族:為了買蘋果手機而賣腎的人。
2.優剩劣太:優秀的女生被剩下了,普通的女生成了別人的太太。
3.有妻徒刑:形容妻管嚴的男人,結了婚就好像被判了刑。
4.以貌娶人:形容以外貌為擇偶標準的人。
5.大顏不慚:形容某個人的臉很大,但一點都不慚愧。
6.人生苦短:人生最痛苦的就是腿短。
7.一毛不拔: 形容夏天不刮腋毛、腿毛的人。
8.四大皆空:形容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上班十分空虛。 ■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
想一想:
1.根據上文,試舉例《節操詞典》中的成語例子。
2.參考上文並就你所知,指出《節操詞典》所收錄的詞語可分為哪幾類?
3.你認為《節操詞典》的出現對中國的語言文化產生甚麼樣的影響?解釋你的答案。
4.有人認為,「修改過的語義會誤導中小學生等文學初學者,後患無窮。」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一觀點?
5.你認為應如何對待《節操詞典》的廣泛流傳?■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
答題指引:
1.主要有「有妻徒刑」、「四大皆空」等。
2.可分為3類:一為音同音近的字替換本字;二為含有多音字的成語進行惡搞;保持原詞不變,直接給出新的釋義。
3.一方面,《節操詞典》的解釋體現了內地80後、90後這代人的新的生活方式和態度,另一方面,這些詞格調不高,是對漢語的污染。
4.雖然《節操詞典》中的一部分詞語能體現語言智慧,但或會影響初學者對詞語真正意思的理解,因此,對其態度應該審慎,避免吸收其中的不當之處。
5.在現實生活中,應對語言文字要有一種「過濾意識」、保持理性,清醒地作出恰當的判斷。 ■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
延伸閱讀:
1. 《「點讚之交」反映了網路時代的社交新模式》,中國經濟網,2014-08-01,http://big5.ce.cn/gate/big5/www.ce.cn/culture/gd/201408/01/t20140801_3270584.shtml
2.《南大女生手繪〈節操詞典〉 新詞歪解網絡爆紅》,搜狐網,2014-05-05,http://news.sohu.com/20140505/n399156297.shtml
3.《南大女生創<節操詞典> 新一波網絡熱詞正靠近》,新華網,2014-09-23,http://www.js.xinhuanet.com/2014-09/23/c_1112595959.htm
■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