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考生討論只管字面意義,竟指樓價太高了,現代孟母找不到地方三遷,那麼現代版曾子恐怕也無豬可殺吧。孟母三遷圖(左)與警方圍捕野豬(右)。 資料圖片
文章見刊之日,應是2015年文憑試中文科考試畫上句號之時。分析及比較各卷的試題設計、考核方向及應對方法,對來屆考生,極有啟示,是次集中討論口語溝通卷。
觀乎口語考卷,自新高中文憑試2012年啟動,至今已歷四屆,可以說基本題型已定,大略分為談意見、說看法題、共識題、協商題、優次題等等。
針對不同題型題目作訓練,有助考生構思相應的框架,以作臨場應對。然就日常練習所見,同學最大的問題不在於對題型的掌握,反而在審題及析題方面未夠小心謹慎,未能扣緊題目在內容上的要求而作討論,以致錯判題旨,未能直指題目的核心。現試以本年度的其中一個考題分析:
題目:「孟母三遷」和「曾子殺豬」這兩個故事,哪一個對現今的家長培育子女更有啟發?
不少同學回應此題,會先說自己選哪一個故事,並解說原因,接着再說自己不選另一個故事的原因。表面看來,同學似乎都表示了明確的立場,並已作兼論。但其實忽略了題目的重點不在選擇本身,而是為誰選?為什麼選?為何選?這涉及題目設置的問題--家長培育子女的方法?明乎此,同學必須先分析:
1.「現今」家長在培育子女方面有何問題?
2. 接着要思考「孟母三遷」、「曾子殺豬」兩者其實分別反映了哪一種培育子女的方法?
3. 再思考哪一個故事的啟發,最能針對現今家長的需要?
如一開始就選擇其中一個故事,只會落入各自表述的困局--討論時只為自己的選項賣命。其實只要深入思考,題目要求要探討的是兩個故事所反映的培育子女方法--「孟母三遷」反映的是相信「環境教育」的重要性,「曾子殺豬」則是「父母身教」的影響。因之,題目要求探討的是「境教」與「身教」哪一種培育子女的方法對現今的父母最有啟發。
樓價高孟母無處可遷?
這類引用古代故事的題目,同學有時會只針對故事的表面意思討論,於是往往指出故事不可行,但忽略了探討故事所反映的精神價值。以上述一題為例,不少認為「曾子殺豬」故事最有啟發的同學,指出現時家長很難仿效「孟母三遷」,因為樓價高企,難以經常搬遷,但同學卻忽略了單從表面行為而言,其實「曾子殺豬」也不可行。又例如去年一考題:如果要教育兒童孝敬父母,以下哪個故事最為適合:木蘭代父從軍、黃香扇枕溫蓆、王祥臥冰求鯉。有同學選「黃香扇枕溫蓆」,因為其他兩個故事均不可行,理據是香港不用服兵役,另外香港冬天不會下雪等。從所提理據可知,同學只從故事表層討論,未深入思考故事背後的價值,自然未能針對題目的核心回應了。
歸根究柢,要在口試取得佳績,除了訓練技巧外,小心審題、析題至為關鍵,這點與寫作同出一轍。「一子錯,滿盤皆落索」,說話、寫作均應從謹慎審題開始。
■陳玉燕 老師 風采中學
作者簡介:風采中學中文科科主任,曾任教中國語文科、中國文學科、中國語文及文化科。閒來好閱讀,亦喜書法,愛遊歷及思考。
學校簡介: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由余風采五堂會贊助,坐落新界北區,於2002年創立,提倡「品學共融」,並以「風、度、文、采」為校訓,期以教育專業及創新精神,凝聚家長及社會力量,建立一所不斷求進的學校,培養新一代成為主動學習及具責任感的良好公民,充分發揮個人潛能,為社會和國家作出貢獻。學校亦期望通過教育研究及實踐探索,為香港的教育模式提供新經驗、新突破。
逢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