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蔣繼明喜歡「老的東西」。 本報鄭州傳真
「品個小茶,喝個小酒,搞個小收藏。這是我對自己人生的總結。我做過的事情從沒有後悔過,有時還沾沾自喜。」已年過半百的河南省政協委員蔣繼明是中原最大的古玩城掌門人,頭髮花白的他依舊保持着一顆「玩兒」的心,「古玩反過來就是玩古,我覺得老的東西就是古代的高科技,要找到它的閃光點,才能玩出市場,玩出前沿。」當一件古物邂逅一顆童心,古物便重煥新機。也因此,蔣繼明建議要藏寶於民,只有在民間,古物才能活起來。■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 記者 劉蕊 實習生 顧文靜 鄭州報道
讓蔣繼明「沾沾自喜」的是,他其實把所謂的「品個小茶,搞個小收藏」做得很大。他把自己的收藏愛好做成了中原第一、全國第二的鄭州古玩城。如今鄭州古玩城儼然是文物大省河南的一張名片,凡是外地人到鄭州必將到此地「尋寶」;同時,他還把品茶愛好做成了中原地區重要的茶葉批發基地--鄭州北茶城。
「我把自己的市場叫做藝術的殿堂。古玩自不必說,茶是能喝的古玩,品茶是一種享受。」
「淘古」秘籍唯有用心
蔣繼明從小便受家庭熏陶,喜愛「淘古」,即使現在,他也是每天雷打不動地到古玩城轉上一轉,淘上一兩件東西。「我經常開玩笑說,我不會走路就會磕頭了,家裡人都上香,我自然也就會了。」談起如何「鑒寶」、「淘寶」,蔣繼明如此說,同此一理,「其實就是一個過程,並沒有什麼奧妙,看得多了,見得多了,自然就會了。」
蔣繼明愛「玩古」,但他愛得專一。據他的好朋友、河南省新能源商會會長劉東曉介紹,蔣繼明一直堅持在文化產業這個圈子裡,難能可貴。「古玩市場一個小舖子,可能店主都是身價過千萬。因此蔣總做的是真正的搭建平台,不僅拉動了經濟的發展,更在文化產品的交易模式、行業發展規則等方面有諸多創新。」
蔣繼明很謙虛,覺得做市場並沒有太多奧秘,「需要用心投入,這樣你才能成功。同時做一件事一定要堅持下去,在堅持的情況下把制度健全。」
因此,不論是鄭州古玩城「唐代夕陽樓」的建築風格,還是如今他正在打造的新茶城,「從設計到施工和投資,全都是我一個人。我很享受這個過程,並不覺得累,反而覺得自己將歷史的烙印一點一點地重新整合到了現代社會。」
願做古文化保管員
中原文化哺育的河南,一石一木都浸潤着文明的精髓。地上文物擁有量佔全國第二,地下文物擁有量佔全國第一,為發展一個大的文化產業提供了天然的地理優勢。眼光獨到的蔣繼明還意識到,繼唐、明、清三個收藏高潮期之後的第四個高潮期已經悄悄來臨;並且,當時全國只有北京一家國有古玩市場,所以在鄭州打造一個古玩城,其發展潛力是不可估量的。經過多方努力,1997年,鄭州古玩城終於從一個構想變成了現實,並於1998年正式開業。
即使房地產行業再火爆,蔣繼明卻仍舊堅守着古玩這個文化精神陣地。他認為,中國的文化傳承很重要,沒有傳承就無所謂中國。「我們就相當於是中國古文化的保管員,要錢出錢要力出力,為的是讓中國的文物留在中國。」
「老的東西」也有「新閃光點」
在他看來,隨着新文物法的頒布,藏寶於民將成為一種趨勢。近十年來,民間博物館的發展已經遠超國家博物館了。
但蔣繼明並非將「老的東西」一藏永逸,「老的東西就是古代的高科技,一定要找到它的閃光點,去傳承去創新。」為此,他堅持要做「古玩市場」的時尚引領者,「比如手串,現在之所以那麼多年輕人愛把玩,就是因為我們賦予了它一種時尚的意義。」
或許是蔣繼明對「玩」的執着,他總能為「老的東西」找到「新閃光點」。
「再比如,過去用的磨盤,我把它們從農村回收,稍微改造一下用作茶台、用作裝飾品,這磨盤便在現代有了新的意義。現在興起了收購磨盤熱,想要再收購恐怕比以前要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