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全真道堂科儀音樂。 康文署圖片
現代中國+今日香港+全球化
國務院於去年12月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港有四個項目成功入選,包括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黃大仙信俗、全真道堂科儀音樂及古琴藝術。成功「申遺」(即成功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固然值得鼓舞,但要推廣以至傳承本港傳統文化其實困難重重。再者,究竟申遺是否真的能有助傳承文化,抑或只是一個吸引遊客的手段,無助甚或危害文化本身? ■東華三院陳兆民中學劉卓恩老師
聖公會梁季彜中學古俊彥老師
新聞背景:國務院公布名錄 港增至10項入選
2014年12月5日,康文署公布本港4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西貢坑口客家麒麟舞、黃大仙信俗、全真道堂科儀音樂和古琴藝術,成功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有關名錄由國務院公布,令「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港項目由6項增至10項。港府承諾,將繼續致力保存和推廣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且鼓勵民間參與,延續和發展香港文化傳統。
西貢坑口客家麒麟舞已傳承逾200年。客家人視麒麟為瑞獸,可以化解煞氣,帶來好運,故在慶祝農曆新年、婚嫁、祝壽等喜慶場合都會舞麒麟。自舞麒麟隨客家群體移入香港後,與本地傳統音樂和武術結合,發展出極具本地特色的造型、步法和套式。
道教神仙黃大仙在明清之際傳入嶺南。本港的黃大仙信俗奠基於1915年,嗇色園於1921年成立,管理黃大仙祠事務,如今已把黃大仙信仰發展出宗教與慈善結合的特色,在香港以至海外華人社區廣為流傳。
全真道堂科儀音樂是道家在傳統宗教儀式中採用的音樂,當中蓬瀛仙館傳承的道教音樂可說是香港全真道堂科儀音樂的其中一個典型代表,其科儀音樂在香港經過數十年傳承,發展出具本地特色的傳統,如科儀演唱的經韻腔調受粵曲、粵劇、廣東小曲及儒、釋等宗教音樂的影響。
古琴藝術包括古琴製作技藝,古琴製作雅稱「斲琴」,即把木削劈成琴器,需要經過「尋、斲、挖、鑲、合、灰、磨、漆、絃」9個步驟。本港斲琴技藝奠基於浙派琴家徐文鏡,1950年代,他把斲琴技藝傳予「蔡福記」樂器廠少東蔡昌壽,徐氏斲琴一脈,從此植根香港。
議題探索:單元三:現代中國(按教育局課程指引)
主題2: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
●在何等程度上,傳統習俗與中國人的現代社會是相容的?
●在何等程度上,傳統習俗對中國人的現代社會具有意義?
●為甚麼部分傳統習俗能夠在中國人的現代社會中延續和發展下去,部分不能? ■香港文匯報記者 戚鈺峰
小知識:粵劇膺聯國「人類非遺」
自《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生效後,香港政府便籌劃進行全港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蒐集研究數據,並編制本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清單於2014年6月公布,內有48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港政府迄今有6項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大坑舞火龍和潮人盂蘭勝會,其中粵劇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概念鏈接: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有別於實體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屬無形,主要包括以下5個方面:口頭傳說和表述 (包括被邊緣化但饒有文化價值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例如風水);傳統手工藝。
文化傳承(Cultural Heritage):文化傳承指將上一代流傳下來而具有價值的事物加以保留及發揚,以流傳給下一代。文化傳承包括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兩方面。
多角度觀點:
保育工作者何耀生:「目前,香港推行保育古蹟文化的政策,簡單而言就是『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經常強調『取得平衡,發展才是保育』,把『文化遺產』,轉化為『文化產業』,只顧向地產金融傾斜,而不理會文化保育,這對香港的長遠可持續發展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香港西貢坑口區傳統客家麒麟協會書記劉敏財:「現時麒麟頭多交由內地工廠製造,但仍保留傳統的紮作手藝。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家食完飯會舞麒麟,80 年代後期至2000年初最衰落,因為大家轉了睇電視。」
下洋村村長劉錦棠:「我細個都學舞麒麟,這種文化屬於自己的,我們是否更有義務復興?我迄今自掏腰包10 多萬元重推舞麒麟文化,包括年初三邀請各隊互相切磋。希望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後,政府能提供資源協助傳承,畢竟傳統文化在觀摩下才能流行,小朋友才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