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古琴藝術(斲琴技藝)。 康文署圖片
請先閱讀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大坑中秋舞火龍已傳承了一百多年,由原來為了消滅瘟疫,到後來祈求家宅平安,到現在已發展成為香港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除了吸引本地市民觀看外,更是外地旅客來港的一大節目。近年不少大坑區原居民搬出,火龍籌得的經費亦隨之減少。不過隨着火龍躋身非物質文化遺產,此習俗可望獲商戶贊助。
資料B:
粵劇於2009年獲聯合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隨着大量新興娛樂事業,例如免費電視、電影、網絡短片湧現,香港新一代青年人都視粵劇為一種「老套」的活動。此外,粵劇的觀眾群日趨老化,亦欠缺新人加入接棒。
想一想:
a. 參考資料,香港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存在着甚麼挑戰?
b. 「香港應以旅遊去推廣傳傳承統習俗。」你在多大程度同意這說法?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參考答案:
a. 資源不足:非物質文化遺產受資源(例如:場地、資金)限制。以大坑舞火龍為例,以前會將火龍由大坑直接舞出海邊,但現時受路面交通所限,改以貨車進行運送,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難以完整地傳承;
受現代價值觀衝擊:現代人的生活以物質享樂為主,往往着重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帶來的娛樂性,忽略了其背後的傳統內涵和精神。以大坑舞火龍為例,不少人只視之為節慶節目。縱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形式上能得以傳承,其傳統精神已蕩然無存;
受全球化影響:全球化下,外來文化能透過電視、互聯網等媒介輸入本地。時下年青人普遍被形形色色的外來文化吸引,對傳統的表演方式或節慶活動的重視程度則有所下降,不論觀賞或參與傳統文化活動的人數皆有所減少,令傳承倍添困難。
b.大程度同意:
●以旅遊方式推廣傳統習俗,意即把傳統習俗的道具或演出場地包裝為旅遊景點,或是如大坑舞火龍般,於中秋節加上推廣活動,吸引旅客前往觀賞。這能令更多遊客認識到傳統習俗,增加傳統習俗的認知度。
●以旅遊方式推廣傳統習俗,可從遊客身上獲取收益。以長洲太平清醮為例,商店推出一系列印有「平安包」圖案的商品,促進當地旅遊收益,令傳統習俗在經濟方面有着其存在價值。
●不少傳統習俗因未能配合社會發展而逐漸式微,如以旅遊方式予以推廣,可為傳統習俗注入新元素,令傳統習俗更能切合現今社會需要,有助其傳承。
小程度同意:
●以旅遊方式推廣傳統習俗雖能令更多遊客認識該些習俗,但遊客只是以娛樂性質觀賞,觀賞過後甚少會加以鑽研,令習俗傳承只停留在形式上,未能傳承其背後的文化精神。
●為了迎合遊客口味,人們可能會對傳統習俗的細節有所扭曲,例如:太平清醮的飄色巡遊中,小孩扮演的人物不再是歷史人物以供奉神明,而是扮演政治人物、名人甚至是卡通人物。這不但無助傳承,更甚會破壞傳統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