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一名婦女抱着嬰兒領取樽裝水。美聯社
政治動盪阻防災 地震突襲零應變
尼泊爾大地震逾一周,死亡人數已增至7,250人,但救災工作未見大進展。尼泊爾地震防災準備不足、救援進度緩慢引人詬病,除了因為資源貧乏、山區交通不便,也跟政治長期動盪有關。尼泊爾內戰2006年結束後,各黨忙於爭論憲法條文,忽略地方政治及國家整體發展,亦沒因應地震風險制訂應變方案,使3,000萬國民身陷險境。■香港文匯報記者 余家昌、黎耀康
總理柯伊拉臘地震時正在印尼外訪,他提前結束行程回國。在野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發言人沙爾馬批評柯伊拉臘救災反應遲緩,態度亦欠敏感。柯伊拉臘強調救援已盡全力,又親自到加德滿都的醫院探望災民,承諾向地震遇難者親屬派發10萬盧比(約7,604港元)恩恤金。
尼泊爾內戰2006年結束,但2008年大選後至今仍未完成制憲,各政黨各有主張,不斷發動示威及罷工。《紐約時報》尼泊爾裔記者迪克西特批評當地政客只顧互相攻訐,忽略防災。尼泊爾政治專家普拉沙恩特.賈則指政府轉變太快太多,使歷屆政府均沒能力改善國家狀況。
偏重發展首都 地方欠領袖
另一積弊是經濟和政治重心也過於集中,普拉沙恩特.賈稱當地就業、教育及醫療等建設均集中在加德滿都,這次地震正是發生在首都附近,救援難度可想而知。尼泊爾近18年來均沒舉行地方選舉,地方失去具號召力的領袖,導致救災欠缺組織,亦未能妥善分發物資。
地質專家多次指出尼泊爾有大地震風險,政府早於1994年制訂新的建築規格要求,但一直未能切實執行。美國蘭德公司資深政治學者布蘭克直言防範地震成本高昂,屬富裕國家的玩意,尼泊爾仍以傳統經濟為主,加上政治鬆散,局限了預防地震的進度。
貪污猖獗 國際援助遭侵吞
除了貧窮,當地貪污猖獗亦使國際援助往往落入官員手中,而非投放在適當用途,承諾中的基建也無影無蹤。基建不足的情況災後表露無遺,由於加德滿都機場只有一條跑道,加上尼泊爾道路水準甚差,使外國救援物資無論是卸下或運送到災區,進度均非常緩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