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張蘊嶺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國際學部主任張蘊嶺近日指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是推動海洋新秩序建設。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自身發展處於新的轉型期,需要新的對外戰略。中國製造要「創造性轉移」,需要大通道,雙向互通資源,這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經濟背景。建設「一帶一路」挑戰猶存。■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記者 馬曉芳
張蘊嶺說,中國需向世界回答如何和平崛起的問題,而「一帶一路」戰略是以中國發展為契機,實現地區和世界和平發展,走新型大國之路。
戰略平衡中國東西部
張蘊嶺指出,「絲綢之路經濟帶」是陸地戰略,主要強調「經濟帶」,「過去是『絲綢之路』,現在是『AREA』,是片,是區域上的。『帶』就是要大家共同發展,要構建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園等,同時為中國提供新的開放空間。」
他表示,內地改革開放自沿海開始,相關地區亦成為經濟重心,「但中國是一個陸海國家,首先是個陸地國家,只有沿海發展,內地、西部不發展,中國就不能穩定。」中國設立沿邊開放城市、鼓勵西部大開發,希望能將東部資源轉移到西部,但都不足以平衡整個中國東西部,因此需要更多地開放西部,往西延伸到中亞、西亞、歐洲,建立一個區域的產業鏈、供應鏈,打開出口。
亞投行面臨兩挑戰
張蘊嶺認為,推行「一帶一路」戰略需要推動國際合作機制建設,一方面要利用現有的雙邊或多邊的合作機制,另一方面要推進建設新機制,包括推動「亞投行」、「金磚銀行」的建設。
「亞投行並非突發奇想,而是緣起於東盟推行的互聯互通戰略。」他表示,互聯互通包括基礎設施、法規、人員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將公路、鐵路等道路連成網,這需要大量資金。以前唯有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才能支持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而亞洲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的資金遠超出這兩所銀行的能力範圍,因此中國在博鰲論壇上正式倡議建立「亞投行」。他表示,「亞投行」將對二戰以後建立的、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產生衝擊,因此使美日等國感到緊張。
他說,「一帶一路」面臨的首個挑戰是戰略疑慮,即其他國家對中國倡議的戰略意圖可能有所疑慮。所以要通過現有的各種論壇以及雙邊和多邊合作機制來形成共識,加深理解。他指出,消解這些疑慮不僅需要技巧,更需時間,只有艱苦卓絕的工作才能逐步解決問題。第二大挑戰是國際爭端,「海上絲綢之路」第一站就是南海,如何有效地掌控局勢,使爭端不升溫是值得思考的重要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