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美國民眾早已對各種形式的街頭藝術表演「見怪不怪」。 賴恩慈 攝
賴恩慈身兼劇場、電影工作者及好戲量主席多個角色,這些年來一直致力於不同藝術範疇的節目製作。有着超過十年統籌及創作戶外演出節目經驗的她,通過海外考察計劃以實習方式加入美國數個表演藝術節及團體,如芝加哥的Redmoon's Summer Celebrations、The Great Chicago Fire Festival、三藩市的San Francisco Mime Troupe,欣賞街頭表演之餘,探索於本土環境下進行戶外演出的更多可能性。賴恩慈分享說,紐約的街頭表演隨處可見,形式多元種類繁多。街頭表演或公共空間表演的重要性對美國民眾來說,是開創新鮮表演的形式,是自由表達的渠道,更是凝聚社會的力量。
賴恩慈說:「我在三藩市學到一樣很重要的東西,叫做『Pay for the Free Show』,這是街頭藝術者或團體賴以生存的重要模式。在香港,打賞之於街頭表演者是一個較為敏感的行為。而三藩市的公共空間表演者早已開始培養觀眾的捐款習慣。我曾親身參與演出後的募捐,基本上我只要拿着籃子,告訴觀眾,他們的支持和鼓勵能夠使藝團自給自足,保持表演的自由度,就會有觀眾從公園的四面八方衝過來捐款,募捐者甚至連動都不用動。一天的表演可以為藝團帶來高達十幾萬美金的收入。這種模式,令該藝團已經堅持了56年,還可以堅定地走下去。」
西九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表示:「賴恩慈在踏上征程之時,西九還未開始構思街頭表演的申請程序。但賴恩慈提醒我們,街頭表演有其自身的美學吸引,令除個人以外的不少藝團願意在公共空間演出。曾經我們以為香港大部分的團體都希望在室內演出,似乎有冷氣就能令層次更高,可戶外演出正渴求更多的發展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