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5年5月27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化視野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PAY FOR THE FREE SHOW


放大圖片

■美國民眾早已對各種形式的街頭藝術表演「見怪不怪」。 賴恩慈 攝

賴恩慈身兼劇場、電影工作者及好戲量主席多個角色,這些年來一直致力於不同藝術範疇的節目製作。有着超過十年統籌及創作戶外演出節目經驗的她,通過海外考察計劃以實習方式加入美國數個表演藝術節及團體,如芝加哥的Redmoon's Summer Celebrations、The Great Chicago Fire Festival、三藩市的San Francisco Mime Troupe,欣賞街頭表演之餘,探索於本土環境下進行戶外演出的更多可能性。賴恩慈分享說,紐約的街頭表演隨處可見,形式多元種類繁多。街頭表演或公共空間表演的重要性對美國民眾來說,是開創新鮮表演的形式,是自由表達的渠道,更是凝聚社會的力量。

賴恩慈說:「我在三藩市學到一樣很重要的東西,叫做『Pay for the Free Show』,這是街頭藝術者或團體賴以生存的重要模式。在香港,打賞之於街頭表演者是一個較為敏感的行為。而三藩市的公共空間表演者早已開始培養觀眾的捐款習慣。我曾親身參與演出後的募捐,基本上我只要拿着籃子,告訴觀眾,他們的支持和鼓勵能夠使藝團自給自足,保持表演的自由度,就會有觀眾從公園的四面八方衝過來捐款,募捐者甚至連動都不用動。一天的表演可以為藝團帶來高達十幾萬美金的收入。這種模式,令該藝團已經堅持了56年,還可以堅定地走下去。」

西九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表示:「賴恩慈在踏上征程之時,西九還未開始構思街頭表演的申請程序。但賴恩慈提醒我們,街頭表演有其自身的美學吸引,令除個人以外的不少藝團願意在公共空間演出。曾經我們以為香港大部分的團體都希望在室內演出,似乎有冷氣就能令層次更高,可戶外演出正渴求更多的發展空間。」

相關新聞
出去走走,共探香港藝團的百年發展大計 (2015-05-27) (圖)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2015-05-27) (圖)
PAY FOR THE FREE SHOW (2015-05-27) (圖)
「一新美術館」開幕首展 從傳統藝術中尋真求新 (2015-05-27) (圖)
80後收藏家曹荻明 用小文玩詮釋中國大文化 (2015-05-23) (圖)
出身世家不驕 學藝一絲不苟 (2015-05-23) (圖)
市場觸覺敏銳 推廣百姓收藏 (2015-05-23) (圖)
慧眼識真:鑒別沉香三大要領 (2015-05-23)
慧眼識真:鑒別紫檀四大實驗 (2015-05-23)
2015兩岸筆會 促使一加一等於無限 (2015-05-20) (圖)
「紅高粱家族」添新員 晉劇版首演凸顯地方民俗藝術 (2015-05-20) (圖)
李嵐清篆刻書法素描藝術展在杭開幕 (2015-05-20) (圖)
八大博物館仿真名畫走進校園 (2015-05-20) (圖)
博物館數碼化成趨勢 (2015-05-16) (圖)
走東走西:英國貴族私學 (2015-05-16) (圖)
深圳城市影像展定格「福田25小時」 (2015-05-16) (圖)
中國作協訪港交流 讚香港文學難能可貴 (2015-05-16) (圖)
空中花園藝術野餐派對 尋找生活中的工藝美學 (2015-05-13) (圖)
江衡:用媚俗抵抗世俗 (2015-05-13)
法藍瓷設計大賽杭州開啟 (2015-05-13)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化視野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