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擐㚚� | 閬��� | 擐蹱葛 | �批𧑐 | �蝱�� | ��钅�� | 閰閗�� | 鞎∠�� | �𧑐�𤩎 | ��閗���鞎� | ��躰�� | ����� | 憡𥟇� | 擃磰��
2015年5月27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化視野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出去走走,共探香港藝團的百年發展大計


放大圖片

■柏林德意志劇院大劇場。  梁子麒 攝

不久前,一封僅有十個字的辭職信在網絡上爆紅,遞信者一句「世界很大,我想出去走走」,道出了營營役役人生中對廣闊未知的無限嚮往。世界真的很大,為了更好地向外吸取經驗以制定策略、拓展觀眾,促使香港藝術整體同步發展,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西九)與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合辦「本地藝團領袖人才海外考察及培訓計劃」,委派本港藝團代表出去走走。五名計劃參與者,在旅途中不但提升了個人實務知識及技能,開拓了國際網絡,而且還根據考察所獲得的經驗和知識,為香港藝術以及西九的發展方向提出了寶貴的建議。■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趙僖、圖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透過「本地藝團領袖人才海外考察及培訓計劃」,在世界各地尋覓各自領域發展「秘笈」的五位藝團精英分別是:進劇場藝術總監紀文舜(Sean Curran)、好戲量主席賴恩慈、香港話劇團節目及教育主管梁子麒、大細路劇團藝術總監林英傑以及著名舞蹈家楊春江。林英傑及楊春江已於2014年11月分享了自己的海外考察成果,日前梁子麒、紀文舜、賴恩慈亦帶着自己的觀察與思考來到藝穗會,與業界同仁一起探討,如何能夠推動香港藝團衝破瓶頸,邁向光明。

令人窒息的瓶頸

在這場別開生面的分享會中,三位講者將千言萬語濃縮成二十分鐘的演講。為了能在有限時間內傳遞更多的訊息,講者們幾乎都採用了最快語速,來向在場聽眾介紹自己的所見所想。梁子麒着重對比了德國與美國芝加哥兩地駐團劇場及戲劇團體的營運心得;紀文舜通過視頻及個人講解展示了加拿大不同劇場及藝術節的發展狀況;而賴恩慈則在走訪美國期間,考察了多個以社區或戶外演出為主的團體及表演者,並訪問了多位紐約街頭演出的藝術家,因此賴恩慈詳細描述了當地藝術活動融入社區及連繫群眾的多元方式,並提議未來西九的戶外演出發展可考慮參考「美國模式」。

這是一場內容有趣又豐富的現場分享會,但三輪演講過後,聽者與講者似乎都中了「憂心忡忡」咒,陷入凝重的氛圍中難以自拔,只因矛頭直指香港藝團發展的現存瓶頸--作品質量。三位海外觀察員發現,有劇場傳統的發達國家不但擁有設施先進的劇場、細節完備的劇團管理制度,大量充滿理想的演員,自由無拘束的表演環境,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創作出具有時代氣息,被觀眾歡迎且能經受時間考驗的好作品,這恐怕是香港劇場人暫時缺失的能力。

好作品的前期淬煉

聽罷演講,西九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就「好作品」議題發表個人看法:「香港關於文化藝術的討論,在過去二十年,更多聚焦於是否有足夠的空間,是否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是否有足夠的演出,是否有足夠的觀眾,是否有足夠的藝術創作者,都是一些能夠量化的指標。但我認為,下一階段的藝術發展,要是想在全世界同領域範圍內,有一片立足之地,就必須要討論什麼樣的作品才能被稱之為好作品。雖然藝術的好與壞有主觀判斷的成分在,但我們絕不可以逃避或將其標準模糊化。」

梁子麒表示,能夠在德、美城市級別劇院上演的節目,前期必然經過層層「淬煉」。劇本面世後,演員要在工作坊中讀劇本研究對白,排練,去到實驗性質的小劇場演出,並在上述過程中積累經驗,結合觀眾的反饋不斷修改劇本和調整表演方式。最後,只有那些得到行業內部及觀眾認可的作品才能登上更大的舞台。這樣的蛻變可能要歷時兩年之久。茹國烈回應道:「在香港,一個劇本要去到大會堂演出,可能只需要三個月的時間,甚至更少。雖然觀眾總是喜歡新鮮事物,可是如果我們不去談論好作品的標準,觀眾也很難突破本身的眼界。所以我們更要關注作品來到劇院之前的運作。」

關於「好作品」的前期打磨,紀文舜提議直接邀請有志於投身國際間合作的藝術總監或導演來港參與創作。紀文舜於是次考察中到訪加拿大的The Gateway Theatre及The Banff Centre,觀察劇團的營運及節目策劃,了解他們如何製作有質素的藝術活動、鼓勵社區參與及支援藝術家發展,其間還參與了Luminato Festival和The Montreal Jazz Festival等藝術節,研究其大型節目製作模式。紀文舜在演講即將結束之時問道:「今次出行,我發現着實有不少優秀的導演及製作人都願意來到香港工作。演員可以在長時間的互動中收穫更多。香港藝術節每年都請大量的外國劇團來港演出,為什麼不嘗試請一些導演來與本地演員近距離接觸?」

相關新聞
出去走走,共探香港藝團的百年發展大計 (2015-05-27) (圖)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2015-05-27) (圖)
PAY FOR THE FREE SHOW (2015-05-27) (圖)
「一新美術館」開幕首展 從傳統藝術中尋真求新 (2015-05-27) (圖)
80後收藏家曹荻明 用小文玩詮釋中國大文化 (2015-05-23) (圖)
出身世家不驕 學藝一絲不苟 (2015-05-23) (圖)
市場觸覺敏銳 推廣百姓收藏 (2015-05-23) (圖)
慧眼識真:鑒別沉香三大要領 (2015-05-23)
慧眼識真:鑒別紫檀四大實驗 (2015-05-23)
2015兩岸筆會 促使一加一等於無限 (2015-05-20) (圖)
「紅高粱家族」添新員 晉劇版首演凸顯地方民俗藝術 (2015-05-20) (圖)
李嵐清篆刻書法素描藝術展在杭開幕 (2015-05-20) (圖)
八大博物館仿真名畫走進校園 (2015-05-20) (圖)
博物館數碼化成趨勢 (2015-05-16) (圖)
走東走西:英國貴族私學 (2015-05-16) (圖)
深圳城市影像展定格「福田25小時」 (2015-05-16) (圖)
中國作協訪港交流 讚香港文學難能可貴 (2015-05-16) (圖)
空中花園藝術野餐派對 尋找生活中的工藝美學 (2015-05-13) (圖)
江衡:用媚俗抵抗世俗 (2015-05-13)
法藍瓷設計大賽杭州開啟 (2015-05-13)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化視野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撟游漲鞎⊥錇��鞟�埈�� 
2020撟游�拇� 
2019�典�见�拇� 
�屸���塳璇苷�卝�滢耨閮� 
鈭墧散����𤾸�滩店憭扳� 
擐硋�蝎菜葛瞉喳之���慦㘾�𥪜陸�� 
撱箏��70�𪂹撟� 
�鴌�錇�𥼚���2019 
�鰵��见�删���瘥坿�箇�𡒊𢥫�� 
�抅�𧋦瘜�30�𪂹撟� 
��𥕦�銝齿�� 
擏鞉葛�券�𡃏�滨�罸�𧢲𦆮�𠯫 
蝘穃肟瞏格��𨺗璅���匧僑�虾 
��䀹�閖�擧惣�㘚 
擐蹱葛��躰�脤�睃陸隢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