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芝加哥是小劇場的集中地,小鎮的書店內藏有屬於專業公會(Equity)體制的Writers Theatre劇場。梁子麒 攝
雖然「瓶頸」已被找到,但從事戲劇事業超過20年,現職香港話劇團節目及教育主管的梁子麒,亦認為就此狀況未可厚非,他說:「香港話劇團1977年成立,至今才不過三十餘年,我們所考察的國家都有着多年的藝術沉澱,要求處於初級發展階段的藝團交出優秀且突出的功課確實有難度。然而,回顧全球戲劇發展史,藝團是離不開劇院的,有劇院的劇團才是一個完整的劇團。國外藝團的演員、導演、藝術總監都對香港沒有駐團劇場都感到不可思議,紛紛提出疑問,沒有劇場,藝團要在什麼地方排練?即便羨慕走在世界前列的駐團劇場,可我知道,眼下就要求香港出現駐團劇場,是不切實際的。但一百年後呢?香港仍然沒有一個駐團劇場,也是不合理的。問題是,假如大家都認為百年後,駐團劇場的存在是理所當然的,那麼我們應該何時開始為之奮鬥?」
茹國烈指出:「香港如果再繼續以前的老路將無法創作出好的作品或推出偉大的劇團。所謂老路即藝團與劇場分裂發展,它們之間的關係僅限於租場與被主辦。沒有劇團的劇場便只是一個純粹空間意義上的場地。雖然西九是為推廣文化而誕生的,我們將有非常專業的劇場,但依然希望自身可以成為一個催化劑,推動本港其餘場地與藝團的一同合作。現在距離西九的第一個劇院開幕都還有好幾年的時間,我們也正在思考如何可以延續海外考察計劃,令藝術創作者、藝團、西九一起有機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