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蝶
雖然澳門土生土語不再被普遍應用,甚至已至瀕危的地步,但它卻有一項特別的任務--擔當着用來嘲笑、諷刺和批評政治、社會和人生百態的語言,甚至化身成對抗強權的聲音。澳門不少懂土生土語的葡裔人士非常喜愛戲劇,其中十多人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成立了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目的是將土生土語帶到舞台上,從而推廣這種甚少人認識的語言。
劇團首個舞台劇是《見總統》,在一九九三年一月被搬上剛經修葺的崗頂劇院,是特別為當時到澳門訪問的葡萄牙總統蘇亞雷斯而演出的。之後二十多年,劇團共上演了十多齣劇,甚至曾到三藩市、聖保羅和里斯本演出。經過多年的努力,劇團已經吸引了一班對這種語言並不認識的年輕人加入,可見在推廣土生土語的目的上已見成效。
我最近看了他們在澳門藝術節演出的原創劇《人裁人才》,翻閱場刊的演員介紹時,發覺他們都是業餘的戲劇愛好者,日間的工作包括:公務員、空手道運動員、設計師、醫生、律師、教師、電視台主持人等。大家為了共同的目標,一起在公餘時努力排練一台戲,雖然演出未必達到專業水平,但其志可嘉。
《人》劇的編劇和導演飛文基是劇團的靈魂人物,他在澳門出生,是一名執業律師,亦是劇團的創團成員之一。在過去二十多年,劇團的所有演出劇目差不多都由他編劇和導演。他更是研究澳門土生土語的專家,曾經與一名教授聯合撰寫《澳門土生土語》一書。他認為演出話劇是最能引起大眾對土生土語的興趣的方法,所以多年來積極地為劇團編導以土生土語演出的劇目。
土生土語既有嘲諷社會的特質,《人》劇自然也是一個諷刺劇。它要嘲弄的是政府、社會或職場在位者不懂珍惜或發揮人才,令澳門市內的人才平白浪費。在場刊的〈劇情簡介〉中,劇團亦一再強調:「在這個又現實又虛擬的世界中,真正的人才總會露面。而在澳門,我們毫不缺乏人才。」我對澳門的認識不多,不知道是否政府在運用人才方面有所不足。不過,劇團為了「人才」而創作了一個劇目,再鄭重地強調「我們毫不缺乏人才」,似乎對本土人才不被重視感到意難平,要把不忿在舞台上宣洩。他們用的是嬉笑怒罵的手法,將要討論的嚴肅題目包裝成一個喜劇,讓觀眾在大笑後思考「人才」的問題,是一種很聰明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