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廣西政府部門向港贈送了一座全木製結構的侗族風雨橋模型-「同心橋」,成為兩岸同心的象徵。而這座橋的製造者楊氏一族,因超群的傳統木工手藝,並四代傳承,被當地人稱之為「楊家匠」。不用一顆鋼釘只採用木頭鑲嵌固定房屋,這門侗族傳承數百年的手藝,也正在面臨着傳統技藝的繼承危機。■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琳、孫娟 廣西報道
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有一座具有近百年歷史的程陽風雨橋,因全為木製結構,屹立百年不倒而蜚聲海內外。以楊氏一家為代表的侗族木匠,以建造程陽風雨橋為起點,將侗族的木構建築營造技藝傳播至世界各地。
家族四代傳承手藝
穿過程陽風雨橋,沿着綿延的小溪,穿梭在侗寨當中,就可看到佇立在其中寫有「柳州市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展示中心」的三層木樓,這是楊似玉用自家房子改造成的博物館。現年60歲的楊似玉是楊家木工手藝的第三代傳人,「從我曾祖父開始我們家就一直做木工,爺爺是程陽風雨橋建造者之一,爸爸也是寨裡有名的木匠師傅。」楊似玉說,受到熏陶,他13歲時就跟隨着父親學習木匠手藝。「我看一些示範就會了,老人家都說我很有天賦。」16歲開始,楊似玉就跟父親走村串寨,替人維修房子。1970年前後,楊似玉的父親在替別人修房子時從屋頂墜落受傷,當時不到20歲的他只能硬着頭皮上,「那時候路過的人都在嘲笑我,說修壞了別人的房子看你怎麼賠得起。」楊似玉說,憑藉堅韌的毅力,他後來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1983年,一場百年不遇的洪水將程陽永濟橋沖毀大半,有關文物管理單位決定重修大橋。一開始,維修工程由上面指派有不少高級技工組成的工程隊維修,但時間一天天過去,好幾個月該橋卻始終立不起來,不是缺枋少柱,就是大小不相符,榫頭難以銜接。後來,主管工程的負責人找到了楊似玉父子。「我和父親當時一起維修,沒過多久,就把程陽風雨橋修復成了以前的樣子。」楊似玉清楚的記得,自那以後,來找他幹活的人更多了,他也因此而成為了寨子裡的名人。楊似玉告訴記者,他把程陽橋的保護看得與自己生命同等重要,現在他還是程陽橋的義務看管者。
建築超百座遍各地
在自家的博物館裡,楊似玉擺放着他做的風雨橋、鼓樓模型,跟實際用的建築一樣,都是沒有用一根釘子,全部採用木頭搭建而成。楊似玉說,當年在修復程陽風雨橋時,他和父親在一無設計圖紙,二無其它先進工具的情況下,僅憑一把木角尺、一個墨斗、一紮竹箋等簡陋而且幾近原始的工具完成了修復任務。「成百上千的樑、枋、柱的尺寸全憑心算,按照現代化的方法是算不準確的。」在楊似玉看來,侗族傳統的建造手藝,經驗比技術更加重要。「我們修復程陽橋後,國內外專家驗收完以後都感到很驚訝,原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竟是這樣不用一釘一鉚,不用設計圖紙,僅憑心算和簡陋原始的工具而建造完成的。」楊似玉說起來,很是驕傲。
除了程陽風雨橋,楊似玉建造的三江鼓樓也成為了三江侗族的標誌性建築,成為到此旅遊的人士必遊覽的景觀。如今,隨着國內旅遊的發展,許多景區與地方紛紛仿建風雨橋與鼓樓吸引遊客,這也為以楊似玉為代表的侗族木匠提供了發展的機會。楊似玉說,他現在很忙,全國各地跑來跑去,都是做風雨橋和鼓樓。「去幫別人建橋建樓,現在一個月收入都有五六千。」楊似玉掰了掰手指,估計自己帶頭建造的鼓樓和風雨橋應該有上百座了,遍佈在全國各地。
「同心橋」見證回歸
也是在成功修復程陽風雨橋後,楊似玉被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聘為高級技工。1997年香港正式回歸祖國,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心以程陽風雨橋為原型,製作一個模型--「同心橋」作為禮物贈送給香港。「當時他們也找了另外兩家公司,跟我一起做,但最後還是用了我的。」楊似玉說,當時製作「同心橋」非常辛苦,家族14個人趕工20多天才完成,「那段時間早上六點就起床,第二天凌晨一點才睡覺」。最終,這座長2.5米,高2米,連同底座重約2噸的「同心橋」為廣西贏得了榮譽,國務院在深圳市福田區對全國贈港禮品進行分組排列,廣西禮品「同心橋」被分在第一組第二位,僅次於北京市「普天同慶」之後。
|